飛行少年 - 紀錄片

By Todd Johnson
at 2009-03-14T07:02
at 2009-03-14T07:02
Table of Contents
這是BLOG裡文章的一段,貼上來給大家參考。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9233356
‧《飛行少年》
2008年台灣紀錄片的評論,我大都發表過了。像「談第六屆紀錄片雙年展(TIDF)的
台灣映像單元」和「寫在結果揭曉之後—談台北電影獎紀錄片類入圍影片」。雖然
《飛行少年》的評論也在其中,寫的比較保守,所以這裡要特別再提一下。
這部紀錄片以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學員(這群孩子有些遭遇家暴,失親失養,也
有中輟觸法的觀護少年)單輪車環島一千公里的活動為題材,放映之後大獲好評,一
面倒的橫掃了台灣各大影展的觀眾票選獎,也獲得過最佳紀錄片,還有「公與義」影
展的首獎。但我卻非常不能認同這樣的結果,也產生了很多困惑。
當然,《飛行少年》毫無疑問是一部萬分勵志的影片。但要求孩童接受以單輪車環島
的這項計畫,真的應該被接受嗎?大人們口口聲聲希望這些「非行少年」要「以成功
經驗讓人生產生正面能量」,但為什麼這項成功經驗就必須是集體的騎單輪車環島呢?
《飛行少年》在題材上容易令人想起《翻滾吧!男孩》、《奇蹟的夏天》、《夢想無
限》、《野球孩子》,或者是《快樂舞年級》。這些影片的共同性就是捕捉投入者
在追逐夢想或目標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加以編排剪接,而比賽本身就帶有某種戲劇性
與正面性。
姑且不論從事運動的自發性問題,《飛行少年》裡的單輪車環島並不是與比賽(與他
人競爭)。嚴格說來,騎單輪車環島的舉動有種「非常態性」,也就是平常人並不會
這麼做,總必須有一種集體的效應或大家一起從事的吸引力,這項行動才有被接受的
可能。在這當中,隱含著一種多數和少數權力之間的弔詭關係。從影片中,我們可以
接二連三的看到孩子們一旦不想參與計畫,就會被不斷地威脅利誘,甚至是以人數和
權力(位階)來壓迫不想合作的人,不斷地灌輸這將會是一個「成功經驗」。
但誰該決定他人的成功經驗應該來自於何處呢?或者說,誰有權力呢?
當必須以「非常行為來證明自己」時,事實上反映的是,領導者對這群孩子的毫無信
心和深度偏見,才會以規訓的方式表達愛,才會用貫徹意志的作法要求他人也要照著
做(政府對菸害法的制定也是),這實在讓我看了影片有點發寒。
如果一個進步的社會或思維,應該是要讓那些曾犯過錯的人們,或是已經遠離了社會
的人,能夠以最低的代價回到社會,並被社會大眾接納。那麼,當社會大多數人總是
主張或認同著弱勢族群必須以極端的方式來表達些什麼時,其實在在反映出他們對弱
勢者的藐視和偏見。(是的,我指的正是《飛行少年》得到觀眾票選獎!)
《飛行少年》縱然辛苦地記錄了這段單輪車環島的創舉,但觀看影片時我卻坐立難安
,尊重的精神在多數與權力下被壓迫消解了,大人們的執念卻要經由孩童們來成就。
影片高潮之處我不覺得激動,只感到變態和不忍,還有那麼一些些的悲傷難過的情緒。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收看「紀工報」!
http://docworker.blogspot.com/
--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9233356
‧《飛行少年》
2008年台灣紀錄片的評論,我大都發表過了。像「談第六屆紀錄片雙年展(TIDF)的
台灣映像單元」和「寫在結果揭曉之後—談台北電影獎紀錄片類入圍影片」。雖然
《飛行少年》的評論也在其中,寫的比較保守,所以這裡要特別再提一下。
這部紀錄片以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學員(這群孩子有些遭遇家暴,失親失養,也
有中輟觸法的觀護少年)單輪車環島一千公里的活動為題材,放映之後大獲好評,一
面倒的橫掃了台灣各大影展的觀眾票選獎,也獲得過最佳紀錄片,還有「公與義」影
展的首獎。但我卻非常不能認同這樣的結果,也產生了很多困惑。
當然,《飛行少年》毫無疑問是一部萬分勵志的影片。但要求孩童接受以單輪車環島
的這項計畫,真的應該被接受嗎?大人們口口聲聲希望這些「非行少年」要「以成功
經驗讓人生產生正面能量」,但為什麼這項成功經驗就必須是集體的騎單輪車環島呢?
《飛行少年》在題材上容易令人想起《翻滾吧!男孩》、《奇蹟的夏天》、《夢想無
限》、《野球孩子》,或者是《快樂舞年級》。這些影片的共同性就是捕捉投入者
在追逐夢想或目標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加以編排剪接,而比賽本身就帶有某種戲劇性
與正面性。
姑且不論從事運動的自發性問題,《飛行少年》裡的單輪車環島並不是與比賽(與他
人競爭)。嚴格說來,騎單輪車環島的舉動有種「非常態性」,也就是平常人並不會
這麼做,總必須有一種集體的效應或大家一起從事的吸引力,這項行動才有被接受的
可能。在這當中,隱含著一種多數和少數權力之間的弔詭關係。從影片中,我們可以
接二連三的看到孩子們一旦不想參與計畫,就會被不斷地威脅利誘,甚至是以人數和
權力(位階)來壓迫不想合作的人,不斷地灌輸這將會是一個「成功經驗」。
但誰該決定他人的成功經驗應該來自於何處呢?或者說,誰有權力呢?
當必須以「非常行為來證明自己」時,事實上反映的是,領導者對這群孩子的毫無信
心和深度偏見,才會以規訓的方式表達愛,才會用貫徹意志的作法要求他人也要照著
做(政府對菸害法的制定也是),這實在讓我看了影片有點發寒。
如果一個進步的社會或思維,應該是要讓那些曾犯過錯的人們,或是已經遠離了社會
的人,能夠以最低的代價回到社會,並被社會大眾接納。那麼,當社會大多數人總是
主張或認同著弱勢族群必須以極端的方式來表達些什麼時,其實在在反映出他們對弱
勢者的藐視和偏見。(是的,我指的正是《飛行少年》得到觀眾票選獎!)
《飛行少年》縱然辛苦地記錄了這段單輪車環島的創舉,但觀看影片時我卻坐立難安
,尊重的精神在多數與權力下被壓迫消解了,大人們的執念卻要經由孩童們來成就。
影片高潮之處我不覺得激動,只感到變態和不忍,還有那麼一些些的悲傷難過的情緒。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收看「紀工報」!
http://docworker.blogspot.com/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Una
at 2009-03-15T00:12
at 2009-03-15T00:12
Related Posts
2009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身體與靈魂」徵片至6/10

By Joseph
at 2009-03-13T02:39
at 2009-03-13T02:39
照顧痴呆老伴 老婆婆「全多錄」得獎

By Ida
at 2009-03-13T00:27
at 2009-03-13T00:27
後山《野球孩子》 疼惜輸的感覺

By Sarah
at 2009-03-13T00:26
at 2009-03-13T00:26
紀錄片「大台中紀事2」 國際傳捷報

By Linda
at 2009-03-13T00:16
at 2009-03-13T00:16
請問野球孩子租得到嗎?

By Caroline
at 2009-03-12T17:41
at 2009-03-12T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