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愛殺〕其實有這麼嚴重嗎^^" - 臺劇

Blanche avatar
By Blanche
at 2006-05-02T22:51

Table of Contents

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理論寫著
人類第一層需求為生理需求(飲食溫飽)
第二層為安全需求
第三層是愛與隸屬的需求
第四層是自尊心的需求
最終目標則是自我實現

靜的問題
感覺從第二層就沒有被滿足了
童年的綁架事件造就她的不安全感
所以會更渴求家人和其他長輩給她的愛與認同
但是她的家人呢?有注意到她的心理需求嗎?

沒有錯,跟許多人比起來
靜的家庭算是很不錯的了
三餐溫飽衣食無虞
但是一個人真正的健康狀態,不是只有外表的生理健康而已
心理健康和人際互動也是很重要的
而且往往更容易被忽略(因為我們看不到)

我同意之前的討論中
有人提到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
有些孩子是正向積極的
遇到問題,會先肯定自己有能力解決
即使遇到挫折,還是願意再次嘗試
就像宜真的個性
這類孩子是團體中的孩子王
也是成人眼中值得疼愛的好孩子

但是靜偏偏就不是這種氣質的孩子
這不是她的錯
就算是同一對父母生出來的小孩
就算是同一天出生的雙胞胎
也不代表會有相同的氣質和行為模式
這些差異至今仍然無法被明顯斷定原因為何

面對這樣的孩子
成人的態度非常重要
當孩子跟你抱怨同學或兄姐老是搶自己的東西時
如果不立刻處理
這個小孩就會對成人失去信心
認為就算和大人反應自己的問題
也得不到任何解決,不如不要說算了
而沉默是最可怕的
心理層面的需求
如果不說出來,周圍的人又沒有仔細觀察
只會一直累積問題
最後形成心中的大洞

我自己的個性比較偏向靜
記憶力很好,但是卻只記得生活中不美滿的部分
發生的事情老往悲觀的方面去思考
別人對我不好的地方
我可以從很小的時候一直記到成年依舊如數家珍般的清楚

我自己知道我的個性問題是什麼
像這樣的個性
如果不尋找一個可以發洩的管道
真的是會演變成很可怕的局面
只是我不會像靜那樣
用報復的方式發洩

但是就算找到適當的發洩管道
例如培養健康的興趣和嗜好
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被解決
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兩個這樣的傷口
平常我們把傷口藏得很好
藏到自己都以為早忘了這些事
但是當有一天忽然想起
那傷口還是痛得自己呼吸困難眼眶氾紅
那就表示這個問題還是存在
除非去找當時造成這個傷口的人
好好的把當年不敢說出口的話講出來
為當時的事情找一個出口
否則還是沒有被解決的

但問題就在於
靜這樣的個性,是不可能把心中的不滿講給當事人聽的
如果她敢說,事情絕對不會演變成後來的局面
而當年讓她受到傷害的成人
則是更不可能主動安慰她甚至道歉的

教養孩子真的是很難的事情
尤其台灣人比較吝於給予孩子鼓勵和愛意的傳達
得不到成人的愛就等於得不到認同
造就了這麼多有問題的人格

大家以後為人父母時
一定要記得,不要吝惜向孩子(還有自己的父母)表達情感
正向溫暖的支持,絕對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
哪怕是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
孩子感覺得到愛、知道有人在支持自己
還有什麼理由自我放逐、墮落勒...

--
我的播客:http://podcast.blog.webs-tv.net/kashin
喜歡唱 ACG 歌曲和老歌 XD
歡迎給我建議 ^^

--
Tags: 臺劇

All Comments

Kristin avatar
By Kristin
at 2006-05-07T19:35
寫得真好 推一個
愛的教育 鞭的教育 各有擁護者 也各有成功案例
Freda avatar
By Freda
at 2006-05-10T01:09
只能說不同孩子需要適合他們的管教方式..
Ida avatar
By Ida
at 2006-05-11T12:35
即使還沒當爸爸 還是很推您的文章
Steve avatar
By Steve
at 2006-05-13T19:41
推!真的,充滿愛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疼愛不是溺愛,正
Victoria avatar
By Victoria
at 2006-05-15T09:09
確教養的話孩子有什麼墮落作惡的理由咧?沒錯。
Lily avatar
By Lily
at 2006-05-15T14:00
幫推 寫的好有道理喔~~
Ivy avatar
By Ivy
at 2006-05-19T01:19
即使還沒嫁人 但會從你的文章省思如何教育下一代
Sandy avatar
By Sandy
at 2006-05-19T16:23
目前還在思考理論跟現實是否能接合在一起 現實中的父母真
Callum avatar
By Callum
at 2006-05-22T04:26
的能做到的有幾人 我想大概很難吧....
Sierra Rose avatar
By Sierra Rose
at 2006-05-22T05:33
樓上大,大部份的人都不能做到,但也不能因此灰心啊是吧?
Hamiltion avatar
By Hamiltion
at 2006-05-23T10:49
哈哈... 看來我的個性真的比較像靜 我還真了解自己 XD
Kama avatar
By Kama
at 2006-05-24T17:23
我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清楚記得別人對我不好
反倒是快樂的事情 一下就忘...
Linda avatar
By Linda
at 2006-05-26T01:18
推~極度認同~家庭對一個人的人格養成真的非常重要!
Sierra Rose avatar
By Sierra Rose
at 2006-05-29T20:04
推推
Caroline avatar
By Caroline
at 2006-05-31T12:13
推!!! 寫得很棒 讀心理學讀到這部份也有很深的感觸
Queena avatar
By Queena
at 2006-06-03T18:18
哈哈哈!就是這樣啊。很多潛艇就是有像靜的沉默啊。
Kristin avatar
By Kristin
at 2006-06-05T08:32
弟書讀得不多,但是對此PO,增加了弟對心中疑慮的信心
Thomas avatar
By Thomas
at 2006-06-07T01:28
分析的很精闢>////<甘拜下風...我也是跟靜比較像...屬於
George avatar
By George
at 2006-06-08T02:02
負向氣質的小孩....
Hedwig avatar
By Hedwig
at 2006-06-08T09:50
推...寫的真好...我的個性也是和靜比較像...負面較重
Kelly avatar
By Kelly
at 2006-06-09T07:55
寫得很好
Tristan Cohan avatar
By Tristan Cohan
at 2006-06-11T02:12
推^^
Daniel avatar
By Daniel
at 2006-06-14T09:18
雖然你寫的很好~但這不過是一部戲~您認真的
Dorothy avatar
By Dorothy
at 2006-06-17T18:15
推 說起來有點偏向宜靜+1 -"-
Caitlin avatar
By Caitlin
at 2006-06-19T06:05
大推 寫的很不錯
Blanche avatar
By Blanche
at 2006-06-21T01:31
分析的好啊 好像又更了解宜靜一點了!so sad for 宜靜

寶哥在家族的留言 (關於"人格分裂")

Lily avatar
By Lily
at 2006-05-02T21:01
從家族轉錄過來的,是寶哥今天早上的留言。 真的希望以後不會再看到 and#34;宜靜是雙重人格……and#34; 的論點了 = =and#34; (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二十四個比利》或《第五個莎莉》) ----------------------------------------- 在解釋之前 ...

Re: 〔愛殺〕其實有這麼嚴重嗎^^"

George avatar
By George
at 2006-05-02T16:47
我想原po意思是社會上離譜人心扭曲的事情太多 我們可能覺得宜靜他們變壞的理由太薄弱 但是放在真實的世界上卻是有可能發生的 我覺得現在的台灣社會大部分都是冷漠而獨善其身的 就像一開始的游美琴為了收視率自以為柯南利用小傑製造聳動話題 而小傑自殺之後他也沒有任何悔意,還意指他是畏罪自殺 一條人命就這樣因為他而失去了 ...

Re: 〔愛殺〕其實有這麼嚴重嗎^^"

Belly avatar
By Belly
at 2006-05-01T18:31
也許因為我們是觀眾 知道全盤的事 不像主角只能知道局部 也不會想到那麼多 因此有些人會覺得太誇張 可是大家也應該知道 社會新聞多的是更多離譜的事 舉大家知道的例子 陳進興(及其同夥) 他殺人的理由是什麼?其實很多 不只是錢而已 林X岳(名字不大記得) 十九歲為了錢殺掉父母 但 他家非常有錢! XX慧(名字 ...

關於宜靜和宜真

Iris avatar
By Iris
at 2006-05-01T15:31
※ 引述《precia (.....)》之銘言: : 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能喜歡宜靜...... : 也許因為這只是戲, : 但如果身邊出現這種人,實在是很可怕的事。 : 宜靜會變成這個樣子, : 可能有人會說是她家人害的! : 我覺得這根本不是理由, : 她從來只記得仇恨,忘了自己其實是多幸運的女孩。 : 富 ...

關於宜靜有雙重人格嗎?(可能有雷吧)

Sandy avatar
By Sandy
at 2006-05-01T03:00
大家習慣把有兩面性格、樣子的人當作有雙重人格,但不代表就是他就是有這種疾患。 有人習慣以致命ID做舉例,但是那是部虛構的電影,很扯,老師(心理學家)也說太誇張。 或許是因為戲劇,所以要誇大。 書比較可靠, 二十四個比利,是以真實案例改寫成小說。(真的啦 還有照片 也有續集) 第一人稱複數,是作者自述。 →仔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