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媽媽的公主》好厲害的伊莎貝雨蓓 - 電影
By Harry
at 2011-07-22T18:27
at 2011-07-22T18:27
Table of Contents
網誌圖文版:
http://cheercut.pixnet.net/blog/post/29496180
----------------------------------------------------------
10歲的薇莉塔的母親安娜,為了成為知名攝影師,選擇備受爭議的
拍照議題作為專長。她的女兒薇莉塔就是她的模特兒,薇莉塔迅速
成為巴黎的熱門話題……
電影片名的適切性
藝術片如何混淆視聽、進入普羅商業市場?首先,給它個入世聳動
的電影片名,或許是個好開始?(原名規矩的My Little Princess
,可以聰明地被翻譯成《她媽的公主》、再經由新聞局的介入而改
為《她媽媽的公主》…無論如何,至少已經像是台灣選舉時、候選
人企圖讓你至少記住他的名字一樣,讓自己多了一個機會了。)相
較於其他爭議字電影名稱,這一次,我倒覺得:取得不錯。畢竟電
影內涵就跟這片名一樣,有個極具爭議的靈魂。
真實故事改編
羅馬尼亞裔的伊娃.尤涅斯科(Eva Ionesco)從四歲開始,被媽媽
作為攝影模特兒,其拍照題材游移在羅莉塔陷入慾望與死亡等邪逆
風格的視覺世界之中,她11歲的照片被登上《花花公子》雜誌、13
歲的照片被登上《閣樓》雜誌。可以說是才剛開始認識世界、就接
觸到人性中最晦暗且強烈的部份。(一般的小孩自發性地追尋的,
通常都是明亮且輕快的人事物;而伊娃宿命式地與大家相反了。)
四歲尚且不懂事,所以伊娃打從茅廬初開、人生第一個接觸世界的
十年,就是個沒有童年的、難懂的大人的慾望世界。小孩沒有生理
的慾望,卻有心理的虛榮慾望,母親幫她拍照、她變得眾所矚目,
彷彿是一個不用去用時間等待就換取到蛻變為女人資格的跳級生。
其實小孩子從來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時候、突然就變得成熟懂
事的?但這樣的人生過程,是一種人權。拿到了跳級的特權,卻相
對喪失了正常成長的人權,伊娃.尤涅斯科,在電影裡面,不斷來
來回回地藉由10歲的薇莉塔那間歇性歇斯底里地嘶吼,來抗議與悼
念她自己那一段不正常的童年時光。
不過最為諷刺的也在於斯:這段如此特別的人生經歷,已變成了她
的創作養分。伊娃就像她當初的母親,為了成名,選擇這備受爭議
的議題作為她的第一部長片電影題材,縱然《她媽媽的公主》的確
是她自己的故事。(伊娃從藝術圈和雜誌出道後,她也成為一名攝
影師,並且也作為羅莉塔演員拍了不少電影,在歐洲挺知名。)
影后伊莎貝雨蓓
在《鋼琴教師》(2001)與《八美圖》(2002)之後,再看到伊莎貝雨
蓓(Isabelle Huppert)的《特別服務》(2011),感覺到一股風韻
猶存卻雞皮鶴髮的形象,讓人不忍(雖然那可能只是電影角色設定
時說服人心的一種型態表現)。不過在《她媽媽的公主》裡面,伊
莎貝雨蓓沒有那麼狼狽的老態、卻也喪失了在《特別服務》裡面所
散發的優雅美感氣質,詮釋方法沒有問題,倒是可以反應社會的一
種怪相吧:當代高級妓女看起來像貴婦(《特別服務》裡飾演2011
年妓女的伊莎貝雨蓓);而現代/當代藝術家看起來像妓女(《她媽
媽的公主》裡飾演1970年代藝術家安娜的伊莎貝雨蓓)。
飾演一個瘋狂母親,伊莎貝雨蓓玩得很爽。安娜的角色引爆了伊莎
貝雨蓓全身的熱情,專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頭的偏執形象,是她
的強項。她在後來挑劇本的時候,可能也會發現吧?比起自己喜歡
的角色(想從良的妓女?),她可能有更適合去眼出了角色型態(
自我型人物)。(今年伊莎貝雨蓓在台灣現身的作品真的很多,另
外還有2011台北影展有參展的《好娘我最大》(Copacabana,2010))
是部描述親情爛帳的藝術片
在《她媽媽的公主》裡頭,幾度嘗試想要好好談一談的攝影藝術,
後來有點流於強烈風格影像的填塞和描繪法國藝廊生態的點點印象
,加上了小女孩不斷誇張的搔首弄姿,又要強調母女間那劍拔弩張
的緊張關係,我想,我應該沒空、沒剩多少時間可以去真的欣賞照
片內的藝術性氣息吧。而當藝術落失,影像所殘留下來的「女童放
蕩照」意象,被廣泛地消費了,當事者如薇莉塔自己,面對「藝術
」以外的「戀童癖」、「亂倫」評價,本就會受傷且被逼瘋。(不
過即便如此,她在拒絕拍照之後所做的一切怪異的裝扮也顯示出其
已然扭曲無法挽回的性格)
母女之間的感情,就是有那種複雜到不管你再怎麼抽絲剝繭、也無
法講述清楚的程度。這就是我對《她媽媽的公主》的最主要感想。
兩個在態度上不斷地表現出愛著對方的母女,又不斷地拔河對峙,
僵持於想讓對方配合自己的想法與計畫:偏偏兩人對於對方的作為
從來都是不以為然、也不尊重,更不打算妥協。
小孩子怎麼可能在辯論方面上面、爭論得過大人?儘管有時候電影
裡出現了薇莉塔講得頭頭是道的一些論調,怕那也是後來導演在長
大之後才想出來的、想要反抗當初的母親的台詞罷。還不如薇莉塔
在拗不過媽媽時、發狂地怒吼和跳樓之後又突然鎮定地扯開話題那
般跳tone的表現,可能還比較貼近當初的寫實。
電影畫面不斷地跳回薇莉塔母親安娜那陰暗封閉的藝術創作空間,
像是個潘朵拉的盒子、常常跳出一些詭異的背景道具元素,將整部
電影反覆拉回詭異的情境裡面,就好像是薇莉塔童年時光裡總是沉
浸的環境、與永遠做不完的惡夢。
這樣說來,作為描繪不平凡人生時光裡的那一段親情的爛帳記事,
我覺得伊娃有讓我如身歷其境一般、差點把我搞瘋。
致敬楚浮
有時候,愛的方式,就只剩下狼狽地離開你愛的人,才能解決。
電影裡面的母女對峙沒有停止,即便是現在,導演伊娃和母親之間
的關係還是複雜。電影《她媽媽的公主》的片尾,社會局的介入把
母女分開之後,母親安娜還是會來找心愛的女兒。不過每當母親來
訪、薇莉塔就不顧一切且漫無目的奔跑逃走的樣子、晃動的鏡頭,
就像是楚浮在《四百擊》的片尾,這大概是薇莉塔(伊娃)對自己
孩提時代的最終註解吧。
--
http://cheercut.pixnet.net/blog/post/29496180
----------------------------------------------------------
10歲的薇莉塔的母親安娜,為了成為知名攝影師,選擇備受爭議的
拍照議題作為專長。她的女兒薇莉塔就是她的模特兒,薇莉塔迅速
成為巴黎的熱門話題……
電影片名的適切性
藝術片如何混淆視聽、進入普羅商業市場?首先,給它個入世聳動
的電影片名,或許是個好開始?(原名規矩的My Little Princess
,可以聰明地被翻譯成《她媽的公主》、再經由新聞局的介入而改
為《她媽媽的公主》…無論如何,至少已經像是台灣選舉時、候選
人企圖讓你至少記住他的名字一樣,讓自己多了一個機會了。)相
較於其他爭議字電影名稱,這一次,我倒覺得:取得不錯。畢竟電
影內涵就跟這片名一樣,有個極具爭議的靈魂。
真實故事改編
羅馬尼亞裔的伊娃.尤涅斯科(Eva Ionesco)從四歲開始,被媽媽
作為攝影模特兒,其拍照題材游移在羅莉塔陷入慾望與死亡等邪逆
風格的視覺世界之中,她11歲的照片被登上《花花公子》雜誌、13
歲的照片被登上《閣樓》雜誌。可以說是才剛開始認識世界、就接
觸到人性中最晦暗且強烈的部份。(一般的小孩自發性地追尋的,
通常都是明亮且輕快的人事物;而伊娃宿命式地與大家相反了。)
四歲尚且不懂事,所以伊娃打從茅廬初開、人生第一個接觸世界的
十年,就是個沒有童年的、難懂的大人的慾望世界。小孩沒有生理
的慾望,卻有心理的虛榮慾望,母親幫她拍照、她變得眾所矚目,
彷彿是一個不用去用時間等待就換取到蛻變為女人資格的跳級生。
其實小孩子從來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時候、突然就變得成熟懂
事的?但這樣的人生過程,是一種人權。拿到了跳級的特權,卻相
對喪失了正常成長的人權,伊娃.尤涅斯科,在電影裡面,不斷來
來回回地藉由10歲的薇莉塔那間歇性歇斯底里地嘶吼,來抗議與悼
念她自己那一段不正常的童年時光。
不過最為諷刺的也在於斯:這段如此特別的人生經歷,已變成了她
的創作養分。伊娃就像她當初的母親,為了成名,選擇這備受爭議
的議題作為她的第一部長片電影題材,縱然《她媽媽的公主》的確
是她自己的故事。(伊娃從藝術圈和雜誌出道後,她也成為一名攝
影師,並且也作為羅莉塔演員拍了不少電影,在歐洲挺知名。)
影后伊莎貝雨蓓
在《鋼琴教師》(2001)與《八美圖》(2002)之後,再看到伊莎貝雨
蓓(Isabelle Huppert)的《特別服務》(2011),感覺到一股風韻
猶存卻雞皮鶴髮的形象,讓人不忍(雖然那可能只是電影角色設定
時說服人心的一種型態表現)。不過在《她媽媽的公主》裡面,伊
莎貝雨蓓沒有那麼狼狽的老態、卻也喪失了在《特別服務》裡面所
散發的優雅美感氣質,詮釋方法沒有問題,倒是可以反應社會的一
種怪相吧:當代高級妓女看起來像貴婦(《特別服務》裡飾演2011
年妓女的伊莎貝雨蓓);而現代/當代藝術家看起來像妓女(《她媽
媽的公主》裡飾演1970年代藝術家安娜的伊莎貝雨蓓)。
飾演一個瘋狂母親,伊莎貝雨蓓玩得很爽。安娜的角色引爆了伊莎
貝雨蓓全身的熱情,專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頭的偏執形象,是她
的強項。她在後來挑劇本的時候,可能也會發現吧?比起自己喜歡
的角色(想從良的妓女?),她可能有更適合去眼出了角色型態(
自我型人物)。(今年伊莎貝雨蓓在台灣現身的作品真的很多,另
外還有2011台北影展有參展的《好娘我最大》(Copacabana,2010))
是部描述親情爛帳的藝術片
在《她媽媽的公主》裡頭,幾度嘗試想要好好談一談的攝影藝術,
後來有點流於強烈風格影像的填塞和描繪法國藝廊生態的點點印象
,加上了小女孩不斷誇張的搔首弄姿,又要強調母女間那劍拔弩張
的緊張關係,我想,我應該沒空、沒剩多少時間可以去真的欣賞照
片內的藝術性氣息吧。而當藝術落失,影像所殘留下來的「女童放
蕩照」意象,被廣泛地消費了,當事者如薇莉塔自己,面對「藝術
」以外的「戀童癖」、「亂倫」評價,本就會受傷且被逼瘋。(不
過即便如此,她在拒絕拍照之後所做的一切怪異的裝扮也顯示出其
已然扭曲無法挽回的性格)
母女之間的感情,就是有那種複雜到不管你再怎麼抽絲剝繭、也無
法講述清楚的程度。這就是我對《她媽媽的公主》的最主要感想。
兩個在態度上不斷地表現出愛著對方的母女,又不斷地拔河對峙,
僵持於想讓對方配合自己的想法與計畫:偏偏兩人對於對方的作為
從來都是不以為然、也不尊重,更不打算妥協。
小孩子怎麼可能在辯論方面上面、爭論得過大人?儘管有時候電影
裡出現了薇莉塔講得頭頭是道的一些論調,怕那也是後來導演在長
大之後才想出來的、想要反抗當初的母親的台詞罷。還不如薇莉塔
在拗不過媽媽時、發狂地怒吼和跳樓之後又突然鎮定地扯開話題那
般跳tone的表現,可能還比較貼近當初的寫實。
電影畫面不斷地跳回薇莉塔母親安娜那陰暗封閉的藝術創作空間,
像是個潘朵拉的盒子、常常跳出一些詭異的背景道具元素,將整部
電影反覆拉回詭異的情境裡面,就好像是薇莉塔童年時光裡總是沉
浸的環境、與永遠做不完的惡夢。
這樣說來,作為描繪不平凡人生時光裡的那一段親情的爛帳記事,
我覺得伊娃有讓我如身歷其境一般、差點把我搞瘋。
致敬楚浮
有時候,愛的方式,就只剩下狼狽地離開你愛的人,才能解決。
電影裡面的母女對峙沒有停止,即便是現在,導演伊娃和母親之間
的關係還是複雜。電影《她媽媽的公主》的片尾,社會局的介入把
母女分開之後,母親安娜還是會來找心愛的女兒。不過每當母親來
訪、薇莉塔就不顧一切且漫無目的奔跑逃走的樣子、晃動的鏡頭,
就像是楚浮在《四百擊》的片尾,這大概是薇莉塔(伊娃)對自己
孩提時代的最終註解吧。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Dora
at 2011-07-25T09:52
at 2011-07-25T09:52
By Margaret
at 2011-07-27T17:14
at 2011-07-27T17:14
By Kyle
at 2011-07-29T14:23
at 2011-07-29T14:23
By Joseph
at 2011-07-30T18:41
at 2011-07-30T18:41
By Joseph
at 2011-07-31T23:08
at 2011-07-31T23:08
By Joe
at 2011-08-01T13:30
at 2011-08-01T13:30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1-08-04T15:40
at 2011-08-04T15:40
By Dorothy
at 2011-08-05T17:36
at 2011-08-05T17:36
By Erin
at 2011-08-08T16:36
at 2011-08-08T16:36
By Quanna
at 2011-08-09T10:44
at 2011-08-09T10:44
By Anthony
at 2011-08-12T01:44
at 2011-08-12T01:44
By Tracy
at 2011-08-13T13:19
at 2011-08-13T13:19
By Erin
at 2011-08-14T07:29
at 2011-08-14T07:29
Related Posts
精銳部隊:暴力骷髏頭的再度出擊
By Oscar
at 2011-07-18T12:37
at 2011-07-18T12:37
舊電影賞析 (迫在眉梢 John Q)
By Connor
at 2011-07-18T00:23
at 2011-07-18T00:23
Before.Sunrise. & Before.Sunset.
By Hardy
at 2011-07-17T16:40
at 2011-07-17T16:40
變形金剛3的bug解答整理
By Rae
at 2011-07-17T02:53
at 2011-07-17T02:53
想請教一部韓國犯罪電影
By Puput
at 2011-07-15T07:32
at 2011-07-15T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