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攝影機》與《吻兩下打兩槍》 - 電影

Emily avatar
By Emily
at 2007-03-03T16:41

Table of Contents



http://diary.blog.yam.com/minaloydusie/article/2898289


「後設擾人」!?---從meta-fiction/meta-film的角度來看《隱藏攝影機Cache》
與《吻兩下打兩槍Kiss Kiss Bang Bang》

早在親眼欣賞過這兩部電影以前就耳聞過它們的大名,《隱藏攝影機Cache》得到'05年
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而《吻兩下打兩槍Kiss Kiss Bang Bang》則也在'05年獲得
英美各影評人協會的提名和肯定。前者的導演是奧地利籍卻常常跨國(法、德、意等)合作
的麥可漢內克(《大快人心Funny Games》、《鋼琴教師La Pianiste》),後者的幕後黑手
Shane Black 則是《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系列的編劇,在《吻兩下打兩槍》獻出了
導演的處女作。會把兩部乍看主題不同(偵探動作愛情vs.公私創傷心理)
調性迥異(黑色喜劇vs.冷調戲劇)的電影放在一起談,是因為它們賴以製造落差、諷喻、
(反)高潮的架構,正符合所謂後現代「後設」小說/電影發展以來的特徵和議題。

然而就如我之前的文章所抱怨,「後設」可載舟亦可覆舟,使用得當會成就文本多層次的
意涵,刺激閱聽者本身的反省自覺;但是玩過頭可能會演變成學長紀慰然書中那種
「源自雜念干擾,因此心存不善的作者便細述雜念來干擾讀者或觀眾,真可謂己溺人溺,
要死大家不准活的精神」,"over-plotting"的置入過多雕琢堆砌的人造「巧合」和
「戲法」(儘管「後設」就是要讓人揮之不去「這是戲啊!連戲裡的角色或者幕後的導演
都清楚這是戲啊!」),在混淆一般觀眾視聽觀影情緒之餘,所剩的可能就是無盡作者想
戲耍顛覆的「梗」,端看你暸不瞭,合不合胃口。說到這邊有人大概已經知道我對這兩部
電影的喜好程度了,沒錯,就「後設」框架和元素的運用來看,《隱藏攝影機》會比
《吻兩下打兩槍》更微妙精湛更得我心。不過看完《隱藏攝影機》卻也讓我對導演麥可
漢內克幾乎每次都要扮演上帝的掌控慾和視角色為玩物的旁觀漠然,感到不寒而慄。

在進一步討論兩部電影的細節前,我覺得有必要先釐清「後設」的定義和內涵。
根據 Patricia Waugh 所著的 Metafic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專書,「後設」是指虛構的小說中,作者自覺並且有系統的曝露
文本本身「人造」「加工」的特質,藉以向讀者揭露創作過程/產物本身擺蕩於真實和虛構
之間的曖昧性。通常此類帶有後設色彩的文本都有自我批判的意味,檢視文化產業裡的
虛構元素和過程,嘲諷揶揄創造出來的真實和戲裡戲外都存在的不真實。而尾隨發展的
「後設電影」,則在同樣的自省和解構企圖下,擁有更多可以顛覆實驗的聲光影元素:

所謂後設電影語言,是指電影中的符號反身指涉電影製作過程與電影再現形式等問題。
最常見的後設電影語言,是指涉電影製作過程的符號,例如電影攝影機、V8攝影機或是
製片場的排練拍攝過程,或是指涉電影再現形式的符號,例如電影放映過程、銀幕、電視
機螢幕或是錄影帶等,或是指涉創作者的符號,例如導演或作者本人出現在電影中。
其他藝術的創作過程與再現形式,例如照相機、相片、畫框、畫冊、書寫文字、書本、
舞台上的排練過程、舞台的四方框架與布幕等,經過有意的引用,也會透過換喻而產生
具有反身指涉電影製作與再現形式的後設功能。
(劉紀蕙,《後設電影與比較藝術》)

除了直接淺顯的利用劇中劇等多框架的敘事策略(或是更具侵略干擾性的斷裂時間空間,
離棄線性理性的敘事組合)之外,「後設」電影往往著眼聲音與影像的辯證關係
(所見即所聽?所聽即所見?),刺激閱聽者思考電影語言中「觀看/聆聽」vs. 「被看/
被聽」之間的主客立場與政治角力。所以除了「虛構/創作」和「真實/世界」交纏的議題
之外,「作者的無限權力」與「作者的失控可能」也成為某些後設文本探討的面向。
此外,由於「後設」即是要退一步檢視創作本身這回事(包括靈感來源,旁徵博引,
雜念流轉等等),因此作者往往會在原先的架構上,置入對於其他相關領域創作的援引拼貼
產生一種可以互相對照詮釋卻擁有個人內在邏輯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

《吻兩下打兩槍》和《隱藏攝影機》就我看來可以說是「後設電影」的兩個極端範例。
前者盡一切能事想要「顯露」文本後設的自覺和手段,不厭其煩的玩著文字遊戲和顛覆
期望的喬段,電影的聲音和影像不是用來幫觀眾組織故事(narration)而是隨機呈現旁白者
(narrator)的記憶零碎片斷,敘事現實和電影框架的破壞和重建,在在說明單純用二分法
區別現實和虛構幾乎不可能。《吻兩下打兩槍》一方面利用指涉「拍片」「偵探小說」等
「虛構」情節與電影實際「真實」故事之間的曖昧交纏,來挑戰觀眾的線性邏輯
(從頭看到尾應該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是這但是這次看完
還要努力回想自己拼湊故事)和觀影常識(來看一個感覺起來是「真」的「故事」結果
不斷被提醒這是一個「假」的「人造」的剪接成果);另一方面藉由呈現語言本身反覆無常
武斷又多變的矛盾對話(那個”bad”和”badly”的討論還真是經典!)既大大娛樂了觀眾
也隱含了對「理性」「統整」等一般人習以為常、賴以思考的反動。

然而《吻兩下打兩槍》在萬花筒似的暴露創作諸多不定原則以及未完特質之外,在極盡
能事的刻意離題跳躍思考,並讓兩位男主角故作天真(非常字面化)的反應許多對話情境,
諧擬黑色電影、搭檔模式、恐同等保守心態之餘,並未能真正引起觀眾對於好萊塢電影
之中存在的成規/論述的深層驚覺或懷疑,因為不在少數的人(尤其是非英語系國家的觀眾)
可能早沉浮掙扎在主角喃喃絮語,碎屍萬段的劇情還有不斷堆疊的內行/情境笑話,
而就算你很「瞭」這部片在玩什麼把戲,在欣賞它許多小聰明和被一些別出心裁的顛覆
(方基墨藏在褲檔裡的小槍開花真夠絕了,沒想到小勞勃道尼的反應更絕!)給娛樂過後,
我不認為你會有什麼更進一步的想法。


當然,沒有人規定電影一定要帶給觀眾什麼深刻的迴響,《吻兩下打兩槍》作為一部很
用力顛覆,大剌剌後設,自嘲兼娛樂的電影,已經算是後現代「混種解構」電影的佳作了。
不過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拍出來的《隱藏攝影機》,則更技高一籌完全不動聲色的將
後設的概念和利刃「隱藏」在看似正常敘事的劇情片裡(難道美國人真的就愛大剌剌展示
而歐洲人則一貫內斂潛藏???)。正因為《隱藏攝影機》的故事背景是設定成偷拍錄影帶
威脅事件,電影裡一切後設的「框架」得以自然不鑿痕跡的存在(相較於《吻兩下打兩槍》
依賴侵入性的剪接和跳躍),影片最常被提出來的經典「置框」和「破框」就是一開場
觀眾被誤導的「戲中戲」,原來我們眼前平凡無奇的街景竟是戲中主角揣測不安正在觀看
的被偷拍畫面,「眼見不為憑」打從一開始觀眾自以為的判斷力和常識就馬上被悄然挑戰
因此片中猶如鬼魅般出現模糊觀眾認知的攝影機偷拍畫面(有現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以及
揮之不去的陰影痕跡),就像是一個完美的「破框」裝置,不斷被插入原本主人翁當下生活
故事的框架中,破壞了他自欺欺人所建構出的事實版本和知識份子形象的權威性
(以「假」亂「真」也是以「真」亂「假」);而藉由個人歷史多重版本(實是"histories"
而非"History")和無法完全了解釐清的展演,導演更近一步將視角觸及更廣大的國族
歷史傷痕,強調「事件」如何被不同意識型態過濾詮釋而被強行轉化成對立的「事實」,
我想這點也是導演最想要透過《隱藏攝影機》來批判暴露其短的主流論述。


所以與其說麥可漢內克要利用「後設」來檢視自己身為作者對於創作的虛實和權力界線,
倒不如說他是在藉此檢視別的「作者」---每個人面對自身作為和生活歷史所自我催眠
建構出的觀感和說法,政府或是任何權威對於種種事件的意識形態和詮釋權---
究竟有沒有拯救了自己?抑或是只有戕害了別人?而談到《隱藏攝影機》可能也無法避免
要提到影片令人爭議的開放結局,打破一般好萊塢驚悚片(其實導演在題材和鋪陳上
也給了觀眾一記悶棍和挑釁,大部分人面對此類的懸疑氛圍總是會把焦點放在循線謎底的
揭曉)一定要揭穿交代兇手(無論說法有多扯)的常規。其實「隱藏」在懸疑驚悚外表下的
錄影帶偷拍事件,是主人翁無法面對想要逃避遺忘(吃了安眠藥沉沉的睡去死去?)
那個不能在家人面前電視節目剪接下呈現的自己;而我們觀眾所看到的最後畫面,
也依舊是「隱藏」在平靜無波的放學景象裡,另一段有著各種可能的「戲中戲」
(這是偷拍的畫面嗎?還是導演對我們展示他攝影機操弄角度權力的微笑?看過國外網友
對於主角下一代在此交會的後續理論真是佩服影迷擁有的想像力,不過無論如何哪種說法
都是我們自以為是的建構,用來滿足自己的答案),藉由這個看似不經心無意義的最後筆觸
漢內克實則替《隱藏攝影機》作了形式和內涵的完美結合和呼應,讓每一個觀者都留下了
或多或少的「不滿意」和「疑問」,而這些毛毛躁躁的東西其實是指向自己的。


回到標題「後設擾人!?」,這邊的「擾」在《吻兩下打兩槍》我覺得是有些過度擾亂觀眾
想要理解故事的敘事預期心理,眼花撩亂的左一槍右一槍乒乒碰碰的迸出荒謬情境和
文字遊戲,儘管絕對達到顛覆和娛樂(這一點還要瞭它很多梗才會覺得很妙否則我想有人
應該不覺得被娛樂到)的效果,但我必須誠實說它是屬於當下拍案,可是也過目即忘,
不痛不癢的後現代雜燴;另一方面《隱藏攝影機》儘管不那麼招搖的使用後設的技法,
卻意外”under-plotting”像是冰山上下落差那樣耐人尋味,讓觀眾既和主人翁擁有同樣
的視角和位置(一部分要我們和他感同身受融入劇情),卻也在隱藏攝影機畫面
(劇中的和導演的)的帶領下逐漸拉出批判主人翁甚至是批判自己的距離,於是我們隱隱約約
明瞭一體多面的自己,一體多面的別人,一體多面的故事以及歷史,永遠比我們想像中的
大大有疑點和問題,退一步思考是永遠必須的姿態。
這就是「後設」足以搔到刺到我們的癢處痛處的最好證明。


參考資料

劉紀蕙,《後設電影與比較藝術》。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秋季課程。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onlinecourse/course/0109.htm

後現代理論與文本《Theories of Metafiction》。輔仁大學英文系學習資料庫。
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postmodernism/metafiction.htm

後設主義的小說與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黃碧端講座網站。
http://www.sle.usc.edu.tw/pth/discuss/viewtopic.php?p=815&sid=844171e8cb6d530fdc0f03be43e33722

--------------------------------------------------------------------

後記:貼完文整理好赫然發現自己使用的引號說明還真多哩
也算是一種後設中毒擾己擾人的寫作過程吧XD

Cheers!

Patsy "Gallagher"



--
Well I've seen things
That scarred and bruised and left me blind
So come on, listen along with me
I think you need a little company

--Verve, A NEW DECADE

--

All Comments

Robert avatar
By Robert
at 2007-03-05T17:05
cool
Hedy avatar
By Hedy
at 2007-03-08T00:58
專業!推
Donna avatar
By Donna
at 2007-03-12T06:38
好!
Suhail Hany avatar
By Suhail Hany
at 2007-03-15T15:31
cool
Ula avatar
By Ula
at 2007-03-20T14:38
Cool
Edwina avatar
By Edwina
at 2007-03-22T11:54
我很欽佩能夠看完電影說出這樣一堆結論的人 但是說真的...
Elvira avatar
By Elvira
at 2007-03-26T17:49
很多時候都是影評用自己的幻想加諸到導演身上去...
Audriana avatar
By Audriana
at 2007-03-30T17:39
我絕不相信拍片時會一邊想著 ... 阿 我這種角度符合某種理論
Mia avatar
By Mia
at 2007-03-31T16:34
太過於看似專業的分析都是很美麗的打高空罷了...
再好看的電影用這樣的方式陳述絕對是沉悶而 [ 想太多 ] 的
Hedda avatar
By Hedda
at 2007-04-01T20:54
ps 剛好我兩片也都看過了.
Steve avatar
By Steve
at 2007-04-06T14:53
就像做大專案的時候 通常什麼創作理念等等騙評審的冠冕堂皇
Edwina avatar
By Edwina
at 2007-04-10T08:17
的話都是最後才在掰的 實際在做時絕非如此浪漫.
Charlie avatar
By Charlie
at 2007-04-15T04:20
Hi這只是看電影眾多角度的其中之一而已
我的背景提供我看電影的其他視角,無關導演或者對錯
Isla avatar
By Isla
at 2007-04-16T18:31
只是就我自己看電影看到的東西提出其中一種看法
Lauren avatar
By Lauren
at 2007-04-21T10:20
我並不是要揣測導演的意圖只是試著用一種方式
Dinah avatar
By Dinah
at 2007-04-24T12:45
來接近所看的電影,這樣的方式我並不覺得很沉悶
Jessica avatar
By Jessica
at 2007-04-29T11:13
但是的確不適用於每一部電影!
Elvira avatar
By Elvira
at 2007-05-02T00:53
mmm~的確~不過我每次看到一些十分深沉的影評時都會希望
Mason avatar
By Mason
at 2007-05-02T19:03
如此言之有物的好影評用更貼近一般人的角度來看~~無意冒犯
Yedda avatar
By Yedda
at 2007-05-06T16:29
與D大感同身受。不過影評是屬一種抒情、抒發個人感想的創作
Hamiltion avatar
By Hamiltion
at 2007-05-07T05:46
老是看到"貼近一般人"的要求令我覺得無言,現在這個時代
過分無道理的講求大眾化,而對專業領域毫不尊重
Daph Bay avatar
By Daph Bay
at 2007-05-09T05:53
創作作品跟解讀作品本來就是兩件獨立的學問
Olive avatar
By Olive
at 2007-05-13T18:19
所謂的"一般人"不自求長進反而要求他人降低水平以配合他
Olga avatar
By Olga
at 2007-05-14T15:13
看電影有人喜歡輕鬆就好 有人喜歡深究探討 無所謂好不好
Rachel avatar
By Rachel
at 2007-05-17T05:10
只有開心就好
Carolina Franco avatar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7-05-20T23:23
一般人不求長進的說法..似乎像是想凸顯自己的優越感
William avatar
By William
at 2007-05-24T21:55
我是引言上頭推文所自稱的"一般人" 並不是指真正的一般人

要我怎麼能喜歡神鬼無間?

Margaret avatar
By Margaret
at 2007-03-03T16:31
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 之前看到的一些觀點 看過無間道就一定不喜歡The Departed? The Departed都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了 奧斯卡評審如果看過無間道, 無間道不就也得最佳影片了? 來瞧瞧美國幾個指標性的電影評論 對無間道和The Departed的反應 metacritic (媒體反應) 無 ...

<蘇菲亞的選擇>-梅莉史翠普的經典作(雷王)

Yuri avatar
By Yuri
at 2007-03-03T04:44
看完andlt;蘇菲亞的選擇andgt;後 感動地情緒久久沒有辦法平復 梅莉史翠普的演技可怕到一種程度 真的讓我雞皮疙瘩掉滿地~ 因此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淺見心得 看電影劇照和電影片段請連 http://www.wretch.cc/blog/serpentskirtandamp;article_id=1 ...

小太陽的願望

Tristan Cohan avatar
By Tristan Cohan
at 2007-03-03T04:29
在成年之前,我們花了十八年的歲月去學習怎樣成為一個社會認可的人;而接著 花剩餘的生命去明白之前學的都是虛妄的狗屎 這一年來,四處奔波間,我幾乎把飛機當成我的電影院了, 這次在回台灣的旅程中也看了不少好片,其中我覺得最棒的電影就是小太陽的願 望Little Miss Sunshine。這部電影被稱為奧斯卡的大 ...

當幸福來敲門

Hazel avatar
By Hazel
at 2007-03-03T00:48
看完當幸福來敲門,雖然是部平鋪直述的電影,即使遇到生活中雪上加霜的困境(ex賴 以為生的儀器兩次被偷走,又兩次搶回來),但仍然沒有帶起太大的起伏。 不過這樣才是人生吧。 真的有人的人生每一刻都是大起大落的嗎? 許多偉大的研究者、藝術家,都是在幾年 寒窗埋頭苦幹,才終於在一些機緣下綻放花朵。現實世界 ...

【好雷】竊聽風暴-也許這是今年最好看的電影!狂推!

Puput avatar
By Puput
at 2007-03-02T23:01
如果你平均一個禮拜看一部電影,那一年少說也看了超過五十部電影。 而看電影又像是無底洞,看過感人的,那些俗套的劇情式肥皂劇也就漸漸不合口味(好萊 塢尤是)。 進而轉向歐洲或獨立製片不同背景下所想傳達的動人情感。 不管是哪裡的片,只要能感動人心,就是好片。 一直對多年前捷克片「遊子」留下深刻印象,不直接寫實共產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