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跡】小眾電影放映管道的重新思考3.-從紅樓展望電資館 - 紀錄片

By Mia
at 2005-11-11T00:08
at 2005-11-11T00:08
Table of Contents
《小眾電影放映管道的重新思考》Ⅲ --從紅樓展望電資館
蔡若津
對於小眾電影的放映場所,原本存在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台北市政府原本打算
要將西門町紅樓戲院規劃為小眾電影放映場地的規畫案。然而在今年七月西門町
市場大火後,此規畫案也變卦了,當初作為電影專屬放映場的想法,也可能變更
為複合性使用的藝文場地。
「有總比沒有好」心態下的選擇
當時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主辦人游惠貞,還曾投書報章,以《大火燒醒紅樓夢》一
文,來表達台灣小眾電影以及另類電影界人士的失望之情。游惠貞表示,並不是
紅樓戲院就特別適合作為另類電影院,只是在台北實在是找不到適合的場地時,
這項規畫案的出現,使得許多電影界人士懷抱著滿心期待。
紅樓戲院規畫案原本由電資館主導,當時曾全程參與的黃建業表示,電資館本來
的構想是將紅樓戲院規劃為電資館西門町分館,只要將電資館 1/3的片量投入,
就可以每個月舉辦不同類型的影展,也不會有片源匱乏的問題,還可以開放給外
界人士申請。藉由長期舉辦不同的影展,突顯出戲院的文化特色,不走商業化取
向。
其實把八角樓造型的紅樓規劃為一個電影放映場所,會有視覺障礙的問題,加上
又是古蹟,處理起來特別麻煩。黃建業表示,但若是作為其他表演藝術的場地,
也不見得適合。因為複合使用會牽涉到使用設備的問題,例如架燈,還有就是為
了靈活運用場地,不架設固定的座位而改用電動椅,但電動椅對電影觀眾而言其
實是很不舒服的。
當初也曾參與規畫案討論的陳儒修表示,如果是供戲劇、舞蹈之類表演藝術複合
式使用的話,其實台北市區內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展演場地。但是電影放映場所
的需求不同,電影界人士無非是希望能有一個電影專屬的藝文空間。
電資館設立專屬戲院才是解決之道
王慰慈就表示,以國外的例子來,目前中國官方的電影資料中心就擁有極佳的硬
體設備,以及專門播映小眾電影的藝術電影院。而法國的電影中心,也擁有一個
很不錯的藝術電影院來從事推廣。「藝術電影院的目標是培養更多數人觀影的興
趣與選擇空間」,王慰慈說。
但在紀錄片尚未有一個長期公開放映機制與場地前,該如何有效的傳播?王慰慈
建議,網路是一個不錯的方式,藉由網站的設立,影片工作者也能與觀影者建立
起溝通與討論的管道。
黃建業則認為,文建會過去所舉辦的地方紀錄片巡迴影展,在各縣市的推展效果
也不錯;所以紀錄片可以與本土社群結合,運用影片的吸引力來跟議題本身結盟
,形成不同的分眾群,在各地針對分眾來放映。
在未來文化部成立時,電資館可能會被劃歸文化部,改成立國家電影資料中心。
面對此一趨勢,陳儒修表示,屆時整個電影文化政策,必須要考慮到放映場地的
問題。他期望國家電影資料中心,不但是電影資料收藏中心,同時也能成為定期
舉辦紀錄片或其他小眾電影的放映場所。
當非主流的紀錄片及小眾電影,能藉由固定放映的場所,培養出觀眾的興趣,讓
長期放映的機制被突顯出來,大家的注意力就能不斷的持續,進而使小眾電影成
為大家觀影時選擇的一部分,不再是一般影展中的突發事件。因為紀錄片的存在
,證明了電影非僅止於娛樂效果,它也為這個影像複製、虛擬逐漸氾濫的時代,
留下一道真實的窗口。
--
蔡若津
對於小眾電影的放映場所,原本存在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台北市政府原本打算
要將西門町紅樓戲院規劃為小眾電影放映場地的規畫案。然而在今年七月西門町
市場大火後,此規畫案也變卦了,當初作為電影專屬放映場的想法,也可能變更
為複合性使用的藝文場地。
「有總比沒有好」心態下的選擇
當時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主辦人游惠貞,還曾投書報章,以《大火燒醒紅樓夢》一
文,來表達台灣小眾電影以及另類電影界人士的失望之情。游惠貞表示,並不是
紅樓戲院就特別適合作為另類電影院,只是在台北實在是找不到適合的場地時,
這項規畫案的出現,使得許多電影界人士懷抱著滿心期待。
紅樓戲院規畫案原本由電資館主導,當時曾全程參與的黃建業表示,電資館本來
的構想是將紅樓戲院規劃為電資館西門町分館,只要將電資館 1/3的片量投入,
就可以每個月舉辦不同類型的影展,也不會有片源匱乏的問題,還可以開放給外
界人士申請。藉由長期舉辦不同的影展,突顯出戲院的文化特色,不走商業化取
向。
其實把八角樓造型的紅樓規劃為一個電影放映場所,會有視覺障礙的問題,加上
又是古蹟,處理起來特別麻煩。黃建業表示,但若是作為其他表演藝術的場地,
也不見得適合。因為複合使用會牽涉到使用設備的問題,例如架燈,還有就是為
了靈活運用場地,不架設固定的座位而改用電動椅,但電動椅對電影觀眾而言其
實是很不舒服的。
當初也曾參與規畫案討論的陳儒修表示,如果是供戲劇、舞蹈之類表演藝術複合
式使用的話,其實台北市區內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展演場地。但是電影放映場所
的需求不同,電影界人士無非是希望能有一個電影專屬的藝文空間。
電資館設立專屬戲院才是解決之道
王慰慈就表示,以國外的例子來,目前中國官方的電影資料中心就擁有極佳的硬
體設備,以及專門播映小眾電影的藝術電影院。而法國的電影中心,也擁有一個
很不錯的藝術電影院來從事推廣。「藝術電影院的目標是培養更多數人觀影的興
趣與選擇空間」,王慰慈說。
但在紀錄片尚未有一個長期公開放映機制與場地前,該如何有效的傳播?王慰慈
建議,網路是一個不錯的方式,藉由網站的設立,影片工作者也能與觀影者建立
起溝通與討論的管道。
黃建業則認為,文建會過去所舉辦的地方紀錄片巡迴影展,在各縣市的推展效果
也不錯;所以紀錄片可以與本土社群結合,運用影片的吸引力來跟議題本身結盟
,形成不同的分眾群,在各地針對分眾來放映。
在未來文化部成立時,電資館可能會被劃歸文化部,改成立國家電影資料中心。
面對此一趨勢,陳儒修表示,屆時整個電影文化政策,必須要考慮到放映場地的
問題。他期望國家電影資料中心,不但是電影資料收藏中心,同時也能成為定期
舉辦紀錄片或其他小眾電影的放映場所。
當非主流的紀錄片及小眾電影,能藉由固定放映的場所,培養出觀眾的興趣,讓
長期放映的機制被突顯出來,大家的注意力就能不斷的持續,進而使小眾電影成
為大家觀影時選擇的一部分,不再是一般影展中的突發事件。因為紀錄片的存在
,證明了電影非僅止於娛樂效果,它也為這個影像複製、虛擬逐漸氾濫的時代,
留下一道真實的窗口。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Anthony
at 2005-11-11T23:35
at 2005-11-11T23:35
Related Posts
【遺跡】台灣紀錄片的未來(4):在紀錄片中看見台灣

By George
at 2005-11-11T00:01
at 2005-11-11T00:01
【遺跡】台灣紀錄片的未來(3):創作自由

By Tristan Cohan
at 2005-11-10T23:59
at 2005-11-10T23:59
【遺跡】台灣紀錄片的未來(2):電視台能做些什麼?

By Andy
at 2005-11-10T23:58
at 2005-11-10T23:58
【遺跡】台灣紀錄片的未來(1):錢從哪裡來?

By Gilbert
at 2005-11-10T23:58
at 2005-11-10T23:58
有哪些紀錄片上過院線呢?

By Noah
at 2005-11-10T11:10
at 2005-11-10T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