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左翼紀錄片導演的每日戰鬥--專訪Dick Fontaine (郭力昕) - 紀錄片

By Kama
at 2005-09-23T22:46
at 2005-09-23T22:46
Table of Contents
一位左翼紀錄片導演的每日戰鬥
--線上專訪迪克.方登(Dick Fontaine)
郭力昕
二○○五年九月,台北 - 倫敦
英國當今最重要的左翼資深紀錄片導演迪克.方登,將於本月下旬至十月上旬
造訪台灣。方登的紀錄片創作在1960年代初即大放異彩,包括拍攝了披頭四在
紐約第一次演出的紀錄片Yeah!Yeah!Yeah!,以及各種開拓性的影視製作工作
和得獎記錄,不及備載。他拍過40多部紀錄片與實驗影片,擔任許多重要影片
的製作人,也是英國幾個重要紀錄片影展的諮詢委員。近年在創作之外,方登
也投入大量的時間在教育工作上。他是英國極富盛名的國家電影電視學校的創
辦人之一,目前擔任該校紀錄片研究系所的所長。
本身亦曾經是音樂人的方登,應大大樹負責人鍾適芳之邀,帶了五部他極有代
表性的音樂方面的紀錄片作品,參與今年的「流浪之歌音樂節」的音樂影像館
與對談活動,這些影片包括:《爵士使者》(Art Blakey: The Jazz
Messenger)、《嘻哈歷史》(Beat This! Hip-hop History)、《噪音》(
Noise: John Cage)等。台北市文化局亦藉方登訪台的機會,安排他在十月份
的年度「歐洲論壇」做專題演講,討論紀錄片的政治意義。方登也將分別在政
大傳播學院與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學院發表演講。以下是作者在方登先生來台前
夕,透過網路進行的訪談。
郭力昕:我們先從你早期的作品談起,這次第四屆台北的流浪者之歌音樂節,
會播放其中一些關於經典爵士/實驗音樂家,或音樂史的作品。這些片子非常
吸引人,裡面充滿了驚人的能量與專業水準,而且一點也沒有漏掉底層的政治
訴求。在1983年的一次訪談《向左看》(Left in Sight)中,文化評論家史
都華.霍爾(Stuart Hall)提到左派攝影家時,認為他們多半缺乏一種有效
的語言,身為一個進步的視覺溝通者,單單選擇站在一個左翼份子的角度是不
夠的。
我聽說你很重視品味,不論工作或生活上都是如此,這點我已經從你的影片裡
親眼目睹了。然而,在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之後,「品味」這兩個
字,或者是這個觀念本身,似乎已經變得政治或文化不正確,甚至有點聲名狼
藉了。因此我們似乎面對著這樣一個兩難,起碼在台灣如此,那就是:左翼/
進步的紀錄片導演,多半會逃避[加強作品中]可以打動人心的電影語言,而拍
攝教條味、或意識形態化的作品,因而總是淪於乏味;另一方面,「品味」又
似乎成為布爾喬亞或菁英階級的專屬。對此你有什麼樣的看法?這些對你會造
成任何的問題嗎?
迪克.方登:你提到的,在西方其實是一個有趣而迫切的「難題」,它關係到
一個非常基本的疑問,就是左翼人士在面對全球資本主義狂瀾時,是如何節節
敗退的?然而對電影導演,或所有想要用藝術媒材來進行溝通的創作者來說,
最基本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是:難道「進步人士」只能做坐在一旁,眼睜睜
看著那些嫻熟布爾喬亞溝通手段的大師們,從我們這邊竊取說故事的藝術嗎?
唯一能說的故事,非得是個布爾喬亞的故事嗎?我們真的要退避到修辭陳述的
破落戶裡,被那些我們應該努力接觸的大眾所忽視?
電影就是說故事,而說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將個人轉化為政治的一種藝術。作
品怎樣會被疏離?像你剛剛提到的「教條式」、「意識形態化」的作品,就是
讓我們被人忽略的最佳做法。在我看來,正是右派相當聰明地暗示,左翼的想
法是意識形態掛帥的,他們右派所提議的也不過是一種好的常識,而他們的故
事也只就是表達了這個「真實世界」而已。就像[主流媒體]對紐奧良的陳述一
樣,也是關於「真實世界」的故事。所以我們必須取回說好故事的本事,找出
與大眾接上線的方法和信心,但不靠[僵硬的]修辭。我有一個巴勒斯坦的學生
,從小在加薩(Gaza)的瓦礫堆中長大,是一名勇猛的自由鬥士,專為他的人
民爭取福祉。但是他卻很難讓觀眾進入他的故事,如果他不先跟觀眾交代該如
何思考這些故事意義的話。他只想對觀眾直接喊話 - 這大概與他本身的成長
經驗有關,我們其實可以理解,但這麼做,你的聲音是絕對不會被聽進去的。
說故事,就是讓觀眾發現故事裡的世界,並讓他們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想法布
爾喬亞嗎?我不認為。我想,那就是我的朋友霍爾,在談到左翼的姿態與我們
左翼貧困的語言時,所提出的看法。
至於所謂「好的品味」,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一些知識界的朋友們,常
常指責我,說我的品味很「糟」(他們也這樣說霍爾),原因是我的作品裡碰
觸到的文化,從很早開始就是一些所謂的「低俗」文化 - 爵士、搖滾(披頭
四等)。後來我拍攝了一些影片,最早的彰揚了「嘻哈」的風貌與其做為街頭
文化發源的脈絡。他們有屬於自己的語言,並且還把它發揚光大,成為表達憤
怒「以及」創意的新世界。我拍了很多內容涉及政治的音樂錄影帶,像是麥爾
坎X等等,試圖將想法傳達給年輕觀眾 - 這個族群通常是布爾喬亞資本主義
眼裡的肥羊。還有一點,我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他們對這一切不清楚,而是他們
需要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再者,我相信每一位具有價值的藝術家,都是充滿了理想與浪漫,因為他們所
做的,就是用想像力照亮這個世界。這難道也布爾喬亞嗎?
而這也讓藝術家與真實世界保持一種特別的關係,一種屬於外來者與獨行俠的
特有關係。或許那是個人主義的,也或許那是一個危險的位置,但是,要不要
勇敢擔起責任,揭露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決定權是在藝術家本身。我心目中的
藝術與政治兼備的英雄們,都是萬夫莫敵的獨行俠:湯姆.佩恩(Tom Paine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波許(Hieronymus Bosch)、奧森.
威爾斯(Orson Welles)、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ini)、約翰.卡薩維
奇(John Cassavetes)、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邁爾士.戴維斯(
Miles Davis)、賽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像這些人,他們的「
品味」好嗎?少來。.
郭:關於「品味」這點,我理解你的態度,然而,看起來,所謂「好品味/糟
品味」這樣的想法,或是含意,似乎非得與「高蹈文化/低下文化」有關;換
句話說,與階級政治有關。所以我想把我的問題說清楚一點,我剛剛的意思是
:我不認為對「品味」的領會,必須侷限於,或簡化成不同階級的二分概念。
糟品味常常存在於所謂的「高蹈文化」裡,或是一些眼高於頂的文化人身上(
對我而言,自以為內行本身就是一種糟品味);而那些能夠在自己作品中有效
地以藝術的手法,生動帶出「低下」階級或大眾流行文化中的精神與政治,正
也是我認為的好品味。另一方面,如果一位左翼的藝術家只會在自己的作品裡
硬邦邦地說教,而沒有辦法將進步的信息轉化成有效的、令人信服的藝術表現
,那麼他的作品還是只能算是糟品味。「品味」不應只為中產階級所獨佔,或
者只是一個「髒字」。
方登:就你對「品味」一詞的適切的重新定義,我完全同意品味與階級無關,
但有時保持階級區隔,[策略上]還是有其鼓舞行動的作用。
郭:你如何定義獨立紀錄片導演?要如何才算是獨立? 還有,你發起的「國
際紋身主義者」這個組織,主要在做些什麼?
方登:獨立製片導演?其實仍是前面我所說過的那些重點。我想我會說,身為
獨立影像工作者,必須不在乎做為一個局外人,實際上還要喜歡這個身分;不
介意常常缺錢;緊抓住可能讓他們開始打算對抗這個世界的最初本能;不退縮
、不放棄,也不被主流媒體的守門人擊垮;也許有時身段得放低一點,但決不
被打敗,持續磨練技藝;與真實世界保持聯繫,這樣他們所說的故事才能幫助
人們了解自己的世界,以及「這些人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世界。
「國際紋身主義者」已經不存在了,這點蠻令人遺憾的,不過它的運作是藉由
共同合作,來營造一個團隊精神,讓每個人在其中都可以彼此支持。我們與工
廠的工人們一起合作,創造生動、另類的新聞影片,並發展、簡化自己的電影
語言,讓它容易上手,必要時可以隨時改變,而且這些都是集體合作。很多我
參與過的最好作品都是這樣一起製作的。如此的模式其實很難維持,因為就像
我說的,個人主義是創造力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卻常常造成干擾,所以需要
強烈的意願才能凝聚所有事情。不過一旦達到這點,結果是很令人振奮的,其
中有些經驗仍然停留在我最棒的回憶裡。
郭:2003年在《扳手電影》(Spannerfilms)這本英國發行的國際紀錄片雜誌
裡,有一篇文章的結尾引用了你的一段話:「觀眾不是笨蛋,所以導演們必須
有所突破。我不認為我們[紀錄片]有式微的跡象,但,如果真是這樣,應該會
有所變革,然後會有別的東西產生出來。」 即使面對著排山倒海而來的商品
化與全球化了的媒體文化,你的字裡行間仍舊充滿了對紀錄片未來,或事實上
可以說是對人類未來的樂觀態度。你的樂觀從何而來?是來自你本身、以及你
這一輩的六○年代精神,讓你的姿態與風格如此堅定嗎?(當然,我也看過不
少英國知識分子是相當批判文化犬儒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的,而且不分世代與
年紀。)或者,你對紀錄片未來的樂觀期待,是源於你對國際環境上的文化現
象與紀錄片生態所作的第一手觀察?
方登:沒錯,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 喔,不過很多六○年代的人並非如此。
我對那段時期並沒有多大的鄉愁 - [那個時代的人]太多的自溺,讓我們走到
今天這部田地 - 所以,我永遠記得在一個抱怨六○年代激進份子的「灰豹」
(Grey Panther)老人人權運動聚會中,一位八十多歲高齡,頂著一頭灰髮的
老太太,站起來說道:「你知道嗎,我認為,能夠每天站起來繼續戰鬥,實在
是一項恩寵。」 - 這才是我所渴望的精神。當我看到自紐約布朗士廢區所崛
起的「嘻哈」文化時,不禁為他們的創造力感到驚異。那也是我與這些孩子們
合作的原因,他們重新提醒了我關於人的精神。
我真的認為我們正進入一個黑暗時期,大家所抗爭捍衛的人道主義價值正處於
危急之秋,而我們的夢想正走往非常錯誤的方向。貪婪是一個癮頭,包含了自
我毀滅的成份,因此,在一切好轉之前,事情先會變得更糟。但從觀眾對紀錄
片- 大螢幕上的現實世界 - 的反應來看,想在電影裡尋找真理的,還是大
有人在。
郭:你是英國國立電影與電視學院(NFTS)的創辦人之一,NFTS是這個領域中
最有聲望的學校,而且你目前在其中知名的紀錄片系所擔任所長。你對你的學
生畢業後有些什麼樣的期許?尤其是那些進來學校就讀時,就已經在自己當地
社區累積了一些經驗(有些甚至還小有名氣)的紀錄片導演?換句話說,你對
已經更上層樓的紀錄片導演,最主要的要求是什麼?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
如何啟發並鼓勵學生的這些特質?
方登:有很多我之前所說的;還包括頑強的意志,以及樂觀、好奇,要非常的
好奇。我希望我的學生可以找出自己的聲音。那就是這個課程的主要目的。要
有信心對抗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才會來到這裡,讓我們幫他們找出自己的聲音
,以及一個充分的理由,能夠在往後四十多年裡,面臨對手的守門人和自身的
疑慮、恐懼時,渡過每一次的試煉。
郭:我知道你的下一部紀錄片作品是關於一家在亞洲生產、行銷的德國運動鞋
跨國企業,可以談談這個拍片計畫嗎?.
方登:你是說《球鞋戰爭》(Sneaker Wars)?我想要在這部片子裡,藉由無
論稱之為球鞋或跑鞋之類的東西,來講述第二次大戰以來的世界歷史。所有全
球資本主義的先鋒,都曾經製作軍靴,讓軍隊穿著打仗,片子的故事就從這裡
開始。不過,此外這部片子也談到世界各地的年輕世代如何尋找自我認同。兩
大故事主軸由一群年輕導演分別執行,然後由我與他們共同將這些分支編在一
起。這是主要的想法。重點是這兩大主軸彼此間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能夠掌握
這部份,那就再好不過了。希望我們可以做到!
(譯者:張至維)
迪克.方登導演的演講資訊:
第四屆「流浪之歌音樂節」對話演講活動:「為什麼我們還相信紀錄片?」
10/2(週日)17:00-18:30,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夏館藝文廊。
台北市文化局2005「歐洲論壇」專題演講:「紀錄片能改變世界嗎?」
10/7(週五)14:00-17:00,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夏館國際會議廳。
--
--線上專訪迪克.方登(Dick Fontaine)
郭力昕
二○○五年九月,台北 - 倫敦
英國當今最重要的左翼資深紀錄片導演迪克.方登,將於本月下旬至十月上旬
造訪台灣。方登的紀錄片創作在1960年代初即大放異彩,包括拍攝了披頭四在
紐約第一次演出的紀錄片Yeah!Yeah!Yeah!,以及各種開拓性的影視製作工作
和得獎記錄,不及備載。他拍過40多部紀錄片與實驗影片,擔任許多重要影片
的製作人,也是英國幾個重要紀錄片影展的諮詢委員。近年在創作之外,方登
也投入大量的時間在教育工作上。他是英國極富盛名的國家電影電視學校的創
辦人之一,目前擔任該校紀錄片研究系所的所長。
本身亦曾經是音樂人的方登,應大大樹負責人鍾適芳之邀,帶了五部他極有代
表性的音樂方面的紀錄片作品,參與今年的「流浪之歌音樂節」的音樂影像館
與對談活動,這些影片包括:《爵士使者》(Art Blakey: The Jazz
Messenger)、《嘻哈歷史》(Beat This! Hip-hop History)、《噪音》(
Noise: John Cage)等。台北市文化局亦藉方登訪台的機會,安排他在十月份
的年度「歐洲論壇」做專題演講,討論紀錄片的政治意義。方登也將分別在政
大傳播學院與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學院發表演講。以下是作者在方登先生來台前
夕,透過網路進行的訪談。
郭力昕:我們先從你早期的作品談起,這次第四屆台北的流浪者之歌音樂節,
會播放其中一些關於經典爵士/實驗音樂家,或音樂史的作品。這些片子非常
吸引人,裡面充滿了驚人的能量與專業水準,而且一點也沒有漏掉底層的政治
訴求。在1983年的一次訪談《向左看》(Left in Sight)中,文化評論家史
都華.霍爾(Stuart Hall)提到左派攝影家時,認為他們多半缺乏一種有效
的語言,身為一個進步的視覺溝通者,單單選擇站在一個左翼份子的角度是不
夠的。
我聽說你很重視品味,不論工作或生活上都是如此,這點我已經從你的影片裡
親眼目睹了。然而,在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之後,「品味」這兩個
字,或者是這個觀念本身,似乎已經變得政治或文化不正確,甚至有點聲名狼
藉了。因此我們似乎面對著這樣一個兩難,起碼在台灣如此,那就是:左翼/
進步的紀錄片導演,多半會逃避[加強作品中]可以打動人心的電影語言,而拍
攝教條味、或意識形態化的作品,因而總是淪於乏味;另一方面,「品味」又
似乎成為布爾喬亞或菁英階級的專屬。對此你有什麼樣的看法?這些對你會造
成任何的問題嗎?
迪克.方登:你提到的,在西方其實是一個有趣而迫切的「難題」,它關係到
一個非常基本的疑問,就是左翼人士在面對全球資本主義狂瀾時,是如何節節
敗退的?然而對電影導演,或所有想要用藝術媒材來進行溝通的創作者來說,
最基本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是:難道「進步人士」只能做坐在一旁,眼睜睜
看著那些嫻熟布爾喬亞溝通手段的大師們,從我們這邊竊取說故事的藝術嗎?
唯一能說的故事,非得是個布爾喬亞的故事嗎?我們真的要退避到修辭陳述的
破落戶裡,被那些我們應該努力接觸的大眾所忽視?
電影就是說故事,而說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將個人轉化為政治的一種藝術。作
品怎樣會被疏離?像你剛剛提到的「教條式」、「意識形態化」的作品,就是
讓我們被人忽略的最佳做法。在我看來,正是右派相當聰明地暗示,左翼的想
法是意識形態掛帥的,他們右派所提議的也不過是一種好的常識,而他們的故
事也只就是表達了這個「真實世界」而已。就像[主流媒體]對紐奧良的陳述一
樣,也是關於「真實世界」的故事。所以我們必須取回說好故事的本事,找出
與大眾接上線的方法和信心,但不靠[僵硬的]修辭。我有一個巴勒斯坦的學生
,從小在加薩(Gaza)的瓦礫堆中長大,是一名勇猛的自由鬥士,專為他的人
民爭取福祉。但是他卻很難讓觀眾進入他的故事,如果他不先跟觀眾交代該如
何思考這些故事意義的話。他只想對觀眾直接喊話 - 這大概與他本身的成長
經驗有關,我們其實可以理解,但這麼做,你的聲音是絕對不會被聽進去的。
說故事,就是讓觀眾發現故事裡的世界,並讓他們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想法布
爾喬亞嗎?我不認為。我想,那就是我的朋友霍爾,在談到左翼的姿態與我們
左翼貧困的語言時,所提出的看法。
至於所謂「好的品味」,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一些知識界的朋友們,常
常指責我,說我的品味很「糟」(他們也這樣說霍爾),原因是我的作品裡碰
觸到的文化,從很早開始就是一些所謂的「低俗」文化 - 爵士、搖滾(披頭
四等)。後來我拍攝了一些影片,最早的彰揚了「嘻哈」的風貌與其做為街頭
文化發源的脈絡。他們有屬於自己的語言,並且還把它發揚光大,成為表達憤
怒「以及」創意的新世界。我拍了很多內容涉及政治的音樂錄影帶,像是麥爾
坎X等等,試圖將想法傳達給年輕觀眾 - 這個族群通常是布爾喬亞資本主義
眼裡的肥羊。還有一點,我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他們對這一切不清楚,而是他們
需要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再者,我相信每一位具有價值的藝術家,都是充滿了理想與浪漫,因為他們所
做的,就是用想像力照亮這個世界。這難道也布爾喬亞嗎?
而這也讓藝術家與真實世界保持一種特別的關係,一種屬於外來者與獨行俠的
特有關係。或許那是個人主義的,也或許那是一個危險的位置,但是,要不要
勇敢擔起責任,揭露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決定權是在藝術家本身。我心目中的
藝術與政治兼備的英雄們,都是萬夫莫敵的獨行俠:湯姆.佩恩(Tom Paine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波許(Hieronymus Bosch)、奧森.
威爾斯(Orson Welles)、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ini)、約翰.卡薩維
奇(John Cassavetes)、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邁爾士.戴維斯(
Miles Davis)、賽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像這些人,他們的「
品味」好嗎?少來。.
郭:關於「品味」這點,我理解你的態度,然而,看起來,所謂「好品味/糟
品味」這樣的想法,或是含意,似乎非得與「高蹈文化/低下文化」有關;換
句話說,與階級政治有關。所以我想把我的問題說清楚一點,我剛剛的意思是
:我不認為對「品味」的領會,必須侷限於,或簡化成不同階級的二分概念。
糟品味常常存在於所謂的「高蹈文化」裡,或是一些眼高於頂的文化人身上(
對我而言,自以為內行本身就是一種糟品味);而那些能夠在自己作品中有效
地以藝術的手法,生動帶出「低下」階級或大眾流行文化中的精神與政治,正
也是我認為的好品味。另一方面,如果一位左翼的藝術家只會在自己的作品裡
硬邦邦地說教,而沒有辦法將進步的信息轉化成有效的、令人信服的藝術表現
,那麼他的作品還是只能算是糟品味。「品味」不應只為中產階級所獨佔,或
者只是一個「髒字」。
方登:就你對「品味」一詞的適切的重新定義,我完全同意品味與階級無關,
但有時保持階級區隔,[策略上]還是有其鼓舞行動的作用。
郭:你如何定義獨立紀錄片導演?要如何才算是獨立? 還有,你發起的「國
際紋身主義者」這個組織,主要在做些什麼?
方登:獨立製片導演?其實仍是前面我所說過的那些重點。我想我會說,身為
獨立影像工作者,必須不在乎做為一個局外人,實際上還要喜歡這個身分;不
介意常常缺錢;緊抓住可能讓他們開始打算對抗這個世界的最初本能;不退縮
、不放棄,也不被主流媒體的守門人擊垮;也許有時身段得放低一點,但決不
被打敗,持續磨練技藝;與真實世界保持聯繫,這樣他們所說的故事才能幫助
人們了解自己的世界,以及「這些人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世界。
「國際紋身主義者」已經不存在了,這點蠻令人遺憾的,不過它的運作是藉由
共同合作,來營造一個團隊精神,讓每個人在其中都可以彼此支持。我們與工
廠的工人們一起合作,創造生動、另類的新聞影片,並發展、簡化自己的電影
語言,讓它容易上手,必要時可以隨時改變,而且這些都是集體合作。很多我
參與過的最好作品都是這樣一起製作的。如此的模式其實很難維持,因為就像
我說的,個人主義是創造力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卻常常造成干擾,所以需要
強烈的意願才能凝聚所有事情。不過一旦達到這點,結果是很令人振奮的,其
中有些經驗仍然停留在我最棒的回憶裡。
郭:2003年在《扳手電影》(Spannerfilms)這本英國發行的國際紀錄片雜誌
裡,有一篇文章的結尾引用了你的一段話:「觀眾不是笨蛋,所以導演們必須
有所突破。我不認為我們[紀錄片]有式微的跡象,但,如果真是這樣,應該會
有所變革,然後會有別的東西產生出來。」 即使面對著排山倒海而來的商品
化與全球化了的媒體文化,你的字裡行間仍舊充滿了對紀錄片未來,或事實上
可以說是對人類未來的樂觀態度。你的樂觀從何而來?是來自你本身、以及你
這一輩的六○年代精神,讓你的姿態與風格如此堅定嗎?(當然,我也看過不
少英國知識分子是相當批判文化犬儒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的,而且不分世代與
年紀。)或者,你對紀錄片未來的樂觀期待,是源於你對國際環境上的文化現
象與紀錄片生態所作的第一手觀察?
方登:沒錯,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 喔,不過很多六○年代的人並非如此。
我對那段時期並沒有多大的鄉愁 - [那個時代的人]太多的自溺,讓我們走到
今天這部田地 - 所以,我永遠記得在一個抱怨六○年代激進份子的「灰豹」
(Grey Panther)老人人權運動聚會中,一位八十多歲高齡,頂著一頭灰髮的
老太太,站起來說道:「你知道嗎,我認為,能夠每天站起來繼續戰鬥,實在
是一項恩寵。」 - 這才是我所渴望的精神。當我看到自紐約布朗士廢區所崛
起的「嘻哈」文化時,不禁為他們的創造力感到驚異。那也是我與這些孩子們
合作的原因,他們重新提醒了我關於人的精神。
我真的認為我們正進入一個黑暗時期,大家所抗爭捍衛的人道主義價值正處於
危急之秋,而我們的夢想正走往非常錯誤的方向。貪婪是一個癮頭,包含了自
我毀滅的成份,因此,在一切好轉之前,事情先會變得更糟。但從觀眾對紀錄
片- 大螢幕上的現實世界 - 的反應來看,想在電影裡尋找真理的,還是大
有人在。
郭:你是英國國立電影與電視學院(NFTS)的創辦人之一,NFTS是這個領域中
最有聲望的學校,而且你目前在其中知名的紀錄片系所擔任所長。你對你的學
生畢業後有些什麼樣的期許?尤其是那些進來學校就讀時,就已經在自己當地
社區累積了一些經驗(有些甚至還小有名氣)的紀錄片導演?換句話說,你對
已經更上層樓的紀錄片導演,最主要的要求是什麼?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
如何啟發並鼓勵學生的這些特質?
方登:有很多我之前所說的;還包括頑強的意志,以及樂觀、好奇,要非常的
好奇。我希望我的學生可以找出自己的聲音。那就是這個課程的主要目的。要
有信心對抗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才會來到這裡,讓我們幫他們找出自己的聲音
,以及一個充分的理由,能夠在往後四十多年裡,面臨對手的守門人和自身的
疑慮、恐懼時,渡過每一次的試煉。
郭:我知道你的下一部紀錄片作品是關於一家在亞洲生產、行銷的德國運動鞋
跨國企業,可以談談這個拍片計畫嗎?.
方登:你是說《球鞋戰爭》(Sneaker Wars)?我想要在這部片子裡,藉由無
論稱之為球鞋或跑鞋之類的東西,來講述第二次大戰以來的世界歷史。所有全
球資本主義的先鋒,都曾經製作軍靴,讓軍隊穿著打仗,片子的故事就從這裡
開始。不過,此外這部片子也談到世界各地的年輕世代如何尋找自我認同。兩
大故事主軸由一群年輕導演分別執行,然後由我與他們共同將這些分支編在一
起。這是主要的想法。重點是這兩大主軸彼此間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能夠掌握
這部份,那就再好不過了。希望我們可以做到!
(譯者:張至維)
迪克.方登導演的演講資訊:
第四屆「流浪之歌音樂節」對話演講活動:「為什麼我們還相信紀錄片?」
10/2(週日)17:00-18:30,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夏館藝文廊。
台北市文化局2005「歐洲論壇」專題演講:「紀錄片能改變世界嗎?」
10/7(週五)14:00-17:00,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夏館國際會議廳。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我想問哪兒能買到這兩部紀錄片?

By Emma
at 2005-09-23T18:20
at 2005-09-23T18:20
誠品好讀9月專題-6: 導演筆記‧周美玲

By Todd Johnson
at 2005-09-23T17:04
at 2005-09-23T17:04
誠品好讀9月專題-4: 導演筆記‧黃庭輔

By Damian
at 2005-09-23T16:55
at 2005-09-23T16:55
誠品好讀9月專題-4: 紀錄片座談‧紀錄片7問

By Kristin
at 2005-09-23T16:21
at 2005-09-23T16:21
誠品好讀9月專題-2: 現象觀察‧紀錄片的推手

By Tristan Cohan
at 2005-09-23T15:07
at 2005-09-23T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