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進化切身觀後感 - 電影
By Elvira
at 2010-08-01T15:32
at 2010-08-01T15:32
Table of Contents
網誌版http://www.wretch.cc/blog/epiphany/14066721
看到版友對於這部片大多存在負面或是惡搞的觀感,但我卻抱持不同的角度。
或許本身即是念此科系的因素,我倒認為這部片其實描述得很寫實,
也點出了很多生科的現象。
劇情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看過的人很明顯感受到,這部片的場景變換、角色安排,
其實並不像其他典型好萊塢電影一般那樣龐大複雜;
畫面震撼的程度也沒有如此讓人驚艷,同樣沒有炫人耳目的爆破場景,
取而代之的是較為單調的實驗室生活和反覆討論的對白,
大多時候只有生化學家夫妻兩人加上卓倫,偶爾穿插著實驗助理和公司高層的出現。
對於這樣的畫面,大多數人可能就會覺得沉悶乏味,劇情沒有張力,沒有高潮連續,
但,這不就是所謂的科學實驗嗎?
日復一日重複相同的動作,不斷的思考與討論,整天窩在冰冷的實驗桌上,
手中握著微量吸管,看著那些看不到卻要想像的遺傳物質。
劇情中艾兒莎拿到人類女性的染色體DNA,裝在1.5ml離心管中,插到浮船上,
丟入水域槽中,我不禁莞爾,這也是我每天會做的動作之一。
劇情中,實驗室放著音樂或克里夫常用音樂來陶冶性情或轉移話題,
即呼應了平常沉悶的實驗生活中,撫慰心靈的除了實驗成果之外,
大概就剩音樂和食物了。
興趣和熱情是絕對是支持研究最大的因素,從夫妻倆日以繼夜的不斷試驗就可以感受到。
但站在業界老大哥的立場,只有利潤才是他們關注的首要項目。
這也說明了生物科學研究在時間、經費和利益上的衝突,
業界圖的是成果及利潤,科學家望的是劃時代的經典突破,研究助理求的只是一頓溫飽。
助理在劇中也對克里夫說,大家都依賴他,
他為什麼沒有替他們想想沒有了這間實驗室要怎麼辦?
而克里夫的情緒失控也更加深刻劃了實驗室主持人的壓力,
還有對下屬的的宣洩與不尊重;
這樣的矛盾加上面對生物自然的現象,產生了許多無法控制與預期的意外。
當沒辦法照著自己假設的情況走,人就會容易在此時失控,
越想要順著自我的預想,就越容易做出錯誤的決擇。
然後連帶的影響到後續太多太多的發展。
這樣層層的不同需求建構出了生物科學領域的生態,
就好似食物鍊一樣,上層對下層不斷的壓榨。
這也正是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生科領域研究的環境。
再把焦點放到科學研究上,最終目標依然是發現一個新穎有機物供人類遺傳疾病的醫療,
但在這樣強大的慾求之下卻忽略了最原本應該做為底線的道德觀感。
女主角艾兒莎說了:「現在我們不拿人類DNA來做研究,以後別人也會做。」
平心而論,這是勢必要走到的一站;
道出了人類有實力讓科技突飛猛進,但卻還沒有準備好接受或應對這樣過於快速的衝擊。
太過於急促想要掌握技術和發現新的成果便是生物研究的謬誤,
至於在後段最讓觀眾感到詭譎的人獸性交部份,其實也隱約點出這就是人性。
應該是實驗產物,夫妻倆卻對卓倫投入了情感,好似自己孩子般的養育與關懷,
最後甚至與其性交,以動物的角度來看,或許自以為高等的人類也與之沒有什麼不同;
但在此處讓人感到有趣的是,卓倫其實參雜著人性與獸性的矛盾,
在性成熟後即欲交配以繁衍後代正是一般動物的本性,
但她卻也擁有人性而對自己行為感到羞愧。
擁有動物和人類的共徵,藉由圖畫和羽翅來表達自己的渴求並求偶,
這正是科學家夫妻也始料未及的現象,卻也是生物有趣的現象。
即使在後來卓倫性別轉變以後,仍然知道艾兒莎是誰,而且他要的也是艾兒莎。
結尾,業界仍然一貫的保持舊有作風,
仍然為了他們的新穎蛋白而不擇手段,將人性與道德放諸腦後。
艾兒莎則付出了代價並且承受著這段過往,
可想而知最後她會成為公司大頭之一,
然後和一般實驗室老闆一樣,患有大頭症,心理因為一些衝擊產生不正常的心態,
最後受傷的就是那些仍對生科抱有期待與熱情的後輩。
我想這部片給我的感想是,在科學研究的突破與道德上總是難以取得平衡,
有許多規範限制了研究的進行,也有許多研究存在了太多未知的危險性。
面對生科近十年來的突飛猛進,人類基因體的解序,
讓我們更了解遺傳密碼和人體複雜的行為皆有密切的關係。
從克里夫質問艾兒莎家族遺傳史便可了解,
他擔心的也是這樣的延續會在卓倫身上得到應證。
此片當然也反映了生物研究領域的一些困難和壓力,
以及背後不為人知的煎熬而無法預期的意外。
大家看到的總是美好的一面,最終眾人只會知道科學家致力於研究治療人類遺傳疾病,
發現了此蛋白的強大功效,對於人類史上的貢獻無法言喻。
但怎麼會知道,造就這些美好的背後,竟是如此的殘酷與不堪。
--
看到版友對於這部片大多存在負面或是惡搞的觀感,但我卻抱持不同的角度。
或許本身即是念此科系的因素,我倒認為這部片其實描述得很寫實,
也點出了很多生科的現象。
劇情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看過的人很明顯感受到,這部片的場景變換、角色安排,
其實並不像其他典型好萊塢電影一般那樣龐大複雜;
畫面震撼的程度也沒有如此讓人驚艷,同樣沒有炫人耳目的爆破場景,
取而代之的是較為單調的實驗室生活和反覆討論的對白,
大多時候只有生化學家夫妻兩人加上卓倫,偶爾穿插著實驗助理和公司高層的出現。
對於這樣的畫面,大多數人可能就會覺得沉悶乏味,劇情沒有張力,沒有高潮連續,
但,這不就是所謂的科學實驗嗎?
日復一日重複相同的動作,不斷的思考與討論,整天窩在冰冷的實驗桌上,
手中握著微量吸管,看著那些看不到卻要想像的遺傳物質。
劇情中艾兒莎拿到人類女性的染色體DNA,裝在1.5ml離心管中,插到浮船上,
丟入水域槽中,我不禁莞爾,這也是我每天會做的動作之一。
劇情中,實驗室放著音樂或克里夫常用音樂來陶冶性情或轉移話題,
即呼應了平常沉悶的實驗生活中,撫慰心靈的除了實驗成果之外,
大概就剩音樂和食物了。
興趣和熱情是絕對是支持研究最大的因素,從夫妻倆日以繼夜的不斷試驗就可以感受到。
但站在業界老大哥的立場,只有利潤才是他們關注的首要項目。
這也說明了生物科學研究在時間、經費和利益上的衝突,
業界圖的是成果及利潤,科學家望的是劃時代的經典突破,研究助理求的只是一頓溫飽。
助理在劇中也對克里夫說,大家都依賴他,
他為什麼沒有替他們想想沒有了這間實驗室要怎麼辦?
而克里夫的情緒失控也更加深刻劃了實驗室主持人的壓力,
還有對下屬的的宣洩與不尊重;
這樣的矛盾加上面對生物自然的現象,產生了許多無法控制與預期的意外。
當沒辦法照著自己假設的情況走,人就會容易在此時失控,
越想要順著自我的預想,就越容易做出錯誤的決擇。
然後連帶的影響到後續太多太多的發展。
這樣層層的不同需求建構出了生物科學領域的生態,
就好似食物鍊一樣,上層對下層不斷的壓榨。
這也正是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生科領域研究的環境。
再把焦點放到科學研究上,最終目標依然是發現一個新穎有機物供人類遺傳疾病的醫療,
但在這樣強大的慾求之下卻忽略了最原本應該做為底線的道德觀感。
女主角艾兒莎說了:「現在我們不拿人類DNA來做研究,以後別人也會做。」
平心而論,這是勢必要走到的一站;
道出了人類有實力讓科技突飛猛進,但卻還沒有準備好接受或應對這樣過於快速的衝擊。
太過於急促想要掌握技術和發現新的成果便是生物研究的謬誤,
至於在後段最讓觀眾感到詭譎的人獸性交部份,其實也隱約點出這就是人性。
應該是實驗產物,夫妻倆卻對卓倫投入了情感,好似自己孩子般的養育與關懷,
最後甚至與其性交,以動物的角度來看,或許自以為高等的人類也與之沒有什麼不同;
但在此處讓人感到有趣的是,卓倫其實參雜著人性與獸性的矛盾,
在性成熟後即欲交配以繁衍後代正是一般動物的本性,
但她卻也擁有人性而對自己行為感到羞愧。
擁有動物和人類的共徵,藉由圖畫和羽翅來表達自己的渴求並求偶,
這正是科學家夫妻也始料未及的現象,卻也是生物有趣的現象。
即使在後來卓倫性別轉變以後,仍然知道艾兒莎是誰,而且他要的也是艾兒莎。
結尾,業界仍然一貫的保持舊有作風,
仍然為了他們的新穎蛋白而不擇手段,將人性與道德放諸腦後。
艾兒莎則付出了代價並且承受著這段過往,
可想而知最後她會成為公司大頭之一,
然後和一般實驗室老闆一樣,患有大頭症,心理因為一些衝擊產生不正常的心態,
最後受傷的就是那些仍對生科抱有期待與熱情的後輩。
我想這部片給我的感想是,在科學研究的突破與道德上總是難以取得平衡,
有許多規範限制了研究的進行,也有許多研究存在了太多未知的危險性。
面對生科近十年來的突飛猛進,人類基因體的解序,
讓我們更了解遺傳密碼和人體複雜的行為皆有密切的關係。
從克里夫質問艾兒莎家族遺傳史便可了解,
他擔心的也是這樣的延續會在卓倫身上得到應證。
此片當然也反映了生物研究領域的一些困難和壓力,
以及背後不為人知的煎熬而無法預期的意外。
大家看到的總是美好的一面,最終眾人只會知道科學家致力於研究治療人類遺傳疾病,
發現了此蛋白的強大功效,對於人類史上的貢獻無法言喻。
但怎麼會知道,造就這些美好的背後,竟是如此的殘酷與不堪。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Genevieve
at 2010-08-06T06:13
at 2010-08-06T06:13
By Emma
at 2010-08-07T18:20
at 2010-08-07T18:20
By Anonymous
at 2010-08-10T16:12
at 2010-08-10T16:12
By Caitlin
at 2010-08-11T14:29
at 2010-08-11T14:29
By Necoo
at 2010-08-15T00:20
at 2010-08-15T00:20
By Noah
at 2010-08-18T22:02
at 2010-08-18T22:02
By Kumar
at 2010-08-23T22:00
at 2010-08-23T22:00
By Daph Bay
at 2010-08-27T05:40
at 2010-08-27T05:40
By Margaret
at 2010-08-28T00:37
at 2010-08-28T00:37
By Elizabeth
at 2010-08-28T23:33
at 2010-08-28T23:33
By Blanche
at 2010-08-31T03:17
at 2010-08-31T03:17
By Elma
at 2010-09-03T12:01
at 2010-09-03T12:01
By Joseph
at 2010-09-07T03:19
at 2010-09-07T03:19
By David
at 2010-09-10T20:35
at 2010-09-10T20:35
By Ursula
at 2010-09-15T11:40
at 2010-09-15T11:40
By Lucy
at 2010-09-18T03:15
at 2010-09-18T03:15
By Elma
at 2010-09-18T07:07
at 2010-09-18T07:07
By Yuri
at 2010-09-19T14:37
at 2010-09-19T14:37
By Sandy
at 2010-09-23T04:58
at 2010-09-23T04:58
By Ursula
at 2010-09-25T09:44
at 2010-09-25T09:44
By Olivia
at 2010-09-27T05:41
at 2010-09-27T05:41
By Kumar
at 2010-09-29T20:35
at 2010-09-29T20:35
By Callum
at 2010-10-04T20:06
at 2010-10-04T20:06
By Delia
at 2010-10-05T06:15
at 2010-10-05T06:15
By Madame
at 2010-10-07T12:34
at 2010-10-07T12:34
By Regina
at 2010-10-08T16:54
at 2010-10-08T16:54
By John
at 2010-10-10T09:58
at 2010-10-10T09:58
By Una
at 2010-10-14T09:09
at 2010-10-14T09:09
By Zora
at 2010-10-14T21:20
at 2010-10-14T21:20
By Elma
at 2010-10-14T23:37
at 2010-10-14T23:37
By Hamiltion
at 2010-10-17T05:04
at 2010-10-17T05:04
By Ingrid
at 2010-10-21T11:23
at 2010-10-21T11:23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0-10-24T02:27
at 2010-10-24T02:27
By Rebecca
at 2010-10-28T15:20
at 2010-10-28T15:20
By Lily
at 2010-10-28T23:25
at 2010-10-28T23:25
By Emily
at 2010-10-29T06:17
at 2010-10-29T06:17
By Sandy
at 2010-11-01T14:14
at 2010-11-01T14:14
By Erin
at 2010-11-03T09:03
at 2010-11-03T09:03
By Joseph
at 2010-11-04T11:01
at 2010-11-04T11:01
By Steve
at 2010-11-05T01:47
at 2010-11-05T01:47
By Candice
at 2010-11-08T17:14
at 2010-11-08T17:14
By Joseph
at 2010-11-12T13:07
at 2010-11-12T13:07
By Ophelia
at 2010-11-17T00:48
at 2010-11-17T00:48
By Olga
at 2010-11-21T07:08
at 2010-11-21T07:08
By Harry
at 2010-11-21T10:25
at 2010-11-21T10:25
By Doris
at 2010-11-25T17:59
at 2010-11-25T17:59
By Irma
at 2010-11-27T12:24
at 2010-11-27T12:24
By Mary
at 2010-11-28T11:20
at 2010-11-28T11:20
By Ursula
at 2010-12-01T21:00
at 2010-12-01T21:00
By Ophelia
at 2010-12-03T21:29
at 2010-12-03T21:29
By Olive
at 2010-12-07T16:16
at 2010-12-07T16:16
By Delia
at 2010-12-08T15:50
at 2010-12-08T15:50
By Zenobia
at 2010-12-11T00:57
at 2010-12-11T00:57
By Daniel
at 2010-12-13T20:01
at 2010-12-13T20:01
By Jack
at 2010-12-16T13:02
at 2010-12-16T13:02
By Regina
at 2010-12-18T02:17
at 2010-12-18T02:17
By Hardy
at 2010-12-20T20:07
at 2010-12-20T20:07
By Madame
at 2010-12-23T12:13
at 2010-12-23T12:13
By Jake
at 2010-12-25T15:51
at 2010-12-25T15:51
By Ula
at 2010-12-30T11:52
at 2010-12-30T11:52
By Blanche
at 2011-01-03T11:23
at 2011-01-03T11:23
By Dinah
at 2011-01-08T08:46
at 2011-01-08T08:46
By Bennie
at 2011-01-09T22:40
at 2011-01-09T22:40
By Zanna
at 2011-01-12T17:29
at 2011-01-12T17:29
By Brianna
at 2011-01-13T23:16
at 2011-01-13T23:16
By Catherine
at 2011-01-15T05:22
at 2011-01-15T05:22
By Catherine
at 2011-01-18T08:24
at 2011-01-18T08:24
By Michael
at 2011-01-19T21:24
at 2011-01-19T21:24
By Odelette
at 2011-01-20T11:21
at 2011-01-20T11:21
By Edward Lewis
at 2011-01-24T08:27
at 2011-01-24T08:27
By Emma
at 2011-01-26T23:19
at 2011-01-26T23:19
By Erin
at 2011-01-30T23:15
at 2011-01-30T23:15
By Lauren
at 2011-02-03T23:36
at 2011-02-03T23:36
By Dorothy
at 2011-02-04T12:24
at 2011-02-04T12:24
By Erin
at 2011-02-07T08:02
at 2011-02-07T08:02
By Adele
at 2011-02-08T11:48
at 2011-02-08T11:48
By Daniel
at 2011-02-09T08:11
at 2011-02-09T08:11
By David
at 2011-02-10T20:26
at 2011-02-10T20:26
By Kristin
at 2011-02-11T16:16
at 2011-02-11T16:16
By Elizabeth
at 2011-02-12T17:24
at 2011-02-12T17:24
By Elvira
at 2011-02-15T09:23
at 2011-02-15T09:23
Related Posts
【電影隨筆】談《全面啟動》(Inception)
By Charlie
at 2010-07-30T15:06
at 2010-07-30T15:06
聊聊Inception的角色塑造與敘事手法
By Olive
at 2010-07-30T12:58
at 2010-07-30T12:58
全面啟動。對部分劇情心得
By Jessica
at 2010-07-29T23:06
at 2010-07-29T23:06
戀夏500日:另一種向大師致敬的不同方式
By Doris
at 2010-07-27T12:55
at 2010-07-27T12:55
《全面啟動》by(時光之硯)
By Mary
at 2010-07-26T21:36
at 2010-07-26T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