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紀錄觀點 夏夏的聯絡簿 - 公視

Frederic avatar
By Frederic
at 2007-09-17T20:39

Table of Contents

以一個外行人的立場,對於學校真實情況如何,我是不予置評啦,
不過凡是紀錄片「一定」都經過剪接,
我前一篇文章就提過,紀錄片絕對有觀點,絕對不是純然的客觀真實,
不然為什麼紀錄片的導演還是叫「導演」,而不用一個比較中立的名稱「攝錄者」?
只不過紀錄片導演,不能「指導當事人」、不能「編構事件」,
只能經由「當事人的自然流露」、「事件的自然發展」,呈現出觀點。
而剪接,是為了影片的流暢性和可讀性的必要手段,
以利觀者對議題的理解,但不能斷章取義或張冠李戴。

公視《紀錄觀點》節目,名字大概也不是隨便取的,
都開宗明義把紀錄片本質秀出來了,就是影像紀錄的「觀點」嘛!
所以不叫紀錄新聞、紀錄報導、客觀紀錄...。


如果從大角度來看這部片,我似乎感覺不到剪輯部分有多麼罪大惡極之處?
可否惠賜高見是哪方面的問題呢?
以片中那位校長為例,或許現實中的她確實是一個有理想的教育家,
然而,學校多位老師甘冒大不韙的評語,難道是「演」出來的嗎?
另外,校長一方面在高官雲集的場合,道貌岸然地宣揚其教育理念:
「應該和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不能高高在上」
實際教育小朋友時又是採取什麼態度呢?
例一,本來小朋友才應該是主角的畢業典禮,
校長卻要求畢業生席要有「門面」安排,如果不合標準應該「調換座位」?!
例二,在集合場上校長反覆對底下小朋友下達「起立,蹲下...」的口令,
我觀看這段畫面時非常地反感,當過兵的人大概都會不約而同想起一件事,
沒錯!就是軍隊中那些整天耀武揚威,以惡整新兵為樂的教育班長!
都什麼年代了,還把小學生當軍隊來管理?!
何況這是一種毫無教育意義,純粹展現階級權力的玩弄!
而這些畫面,難道又是校長個人無私的偉大犧牲,故意配合演出嗎?

或許從局內人的觀察,會有截然不同的切入角度,
我也相信剪輯過程可能有被省略或捨棄的部分,
但紀錄片本來就不是新聞報導,正反並呈可以是一種表現方法,但不是必要條件,
(舉例,叫好叫座的《無米樂》,可有紀錄官方單位或相關專家的觀點?)
或許有人覺得內容太偏向某一個立場(例如從頭到尾根本沒訪問過校長的想法?),
但身為紀錄片的觀眾首要關心的應該是,影片所呈現的錄像是不是「真實」?
如果是肯定的,那麼對一部紀錄片而言,已經符合了基本的條件,
我認為,能不能讓觀者發掘「問題」、啟發「意識」、產生「思考」,
應該才是紀錄片的價值所在!

而這部片,我覺得某種程度有忠實反映校園內的一些荒唐現象吧?
另外就我的解讀,這部片的角度和系列中其他紀錄片大不相同,
不是刻意去彰顯某位老師的「英明」,將其他老師對比成「昏庸」的一群,
非但不是對基層老師潑冷水,反而正是從基層老師(而且還不只一位)的立場發聲,
質疑校方或教育督導單位「華而不實」的教改宣稱,
怎麼說是沒有對「眾多基層教師們,真誠的投予支持和關愛的眼光」呢?

教改系列我大概只看了六成,大部分覺得還尚稱ok,
或許身為局外人看得比較不透徹吧?
(ok不是說完全認同其觀點,是就紀錄片的本質而言)
惟獨《老師》一片,觀看的當下就給我不太舒服的感覺。
導演居然強力介入學生的私生活,刻意帶去做造型、拍沙龍照,
根本就是把「原本不會發生的事件」給「導演」了出來,
後來又像八卦記者一樣用「誘導式」手段逼問教育部長和訓導人員,
迫使其說出「劇本想要的答案」,該片手法簡直犯了紀錄片倫理大忌!

其實對於這種跟拍式的紀錄片,我在觀看時經常會保持警覺,
因為,即便導演是誠誠實實堅守著專業倫理,
但「被跟拍者」的反應不見得就完全沒有「演戲」的成分!
第一,一般人面對鏡頭多半無法像平常一樣泰然自若,
第二,如果訪談的問題,在時下社會存在著明顯政治正確的答案,
有些人可能會隱藏內心真意,迎合社會主流。

至於夏夏這部片,真的有什麼「內幕」嗎?
很久沒看公視討論區了,舊版介面又被移除了,
難道又錯過什麼好戲?



不過我不得不提一下,片尾那首 Lascia ch'io pianga,
倒是搭配得好到讓人起雞皮疙瘩啊,每次聽這首歌都有泫然欲泣的感覺!
不過呢,那位哭得很傷心的小朋友,你的命運有沒有這麼悲慘哩?
可知這首歌的原唱叔叔,是因為被ooxx...,才那麼讓人想哭的啊! -"-~~~




--
Tags: 公視

All Comments

這兩週晚上十點的_以藝術之名

George avatar
By George
at 2007-09-16T01:34
紀錄片,算不算是純然客觀的事實呈現? 被後世譽為紀錄片之父的 John Grierson,曾經下了這麼一個定義: 紀錄片是「對真實(事件)進行創意的處理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 但即便出自大師金口,這個說法歷來也頗有爭議, 要對紀錄片下個萬無一失的定義,恐怕至 ...

公視紀錄觀點 夏夏的聯絡簿

Christine avatar
By Christine
at 2007-09-15T18:41
公視這一系列的教改紀錄片 有多部都曾受到與您提出類似的質疑 我看的其中幾部,也覺得有部分內容過於一面倒 我也曾經在看完這些片子的時候 問過自己,紀錄片,是不是應該中立陳述事實呢? 不過,有時候又會想,其實九成九的導演 在拍出一部片子的時候,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和立場啊 只是,表達的方式和程度而已 只能說,這幾 ...

公視紀錄觀點 夏夏的聯絡簿

Vanessa avatar
By Vanessa
at 2007-09-15T14:28
圖文彩色版 http://blog.yam.com/abuu0929/article/11773605 我算是看過這部片兩次,第一次是以比較局外人的身分看的,看完的感覺是氣憤填膺,認 為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育真是讓人絕望;當我經過實習的洗禮之後,今天再來看這部片 ,對於片中所描述的實習教師眼中的觀點,不但 ...

這兩週晚上十點的_以藝術之名

Regina avatar
By Regina
at 2007-09-15T04:09
※ 引述《wexde ()》之銘言: : 內容還算頗具深度,不過手法可以活潑生動一點, : 公視類似題材的紀錄片好像都是用公式拍出來的, : 總是以幻燈片式的靜態圖畫持續播放,搭配嚴肅的學者訪談, : 這樣就可以剪輯成好幾集了, : 乍看之下實在很像華視教育頻道的教學帶, : 這樣的紀錄片,議題本身就和大眾有 ...

這兩週晚上十點的_以藝術之名

Zenobia avatar
By Zenobia
at 2007-09-15T00:38
內容還算頗具深度,不過手法可以活潑生動一點, 公視類似題材的紀錄片好像都是用公式拍出來的, 總是以幻燈片式的靜態圖畫持續播放,搭配嚴肅的學者訪談, 這樣就可以剪輯成好幾集了, 乍看之下實在很像華視教育頻道的教學帶, 這樣的紀錄片,議題本身就和大眾有點隔閡,如果手法又那麼僵化, 除了科班師生或本身有興趣的人,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