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背海的人──王文興 - 電影
By Olive
at 2011-09-19T22:51
at 2011-09-19T22:51
Table of Contents
http://blog.roodo.com/coala/archives/16841469.html
「幾十年下來我給自己很大的自由,走這條路。
這個很大的自由不是標新立異,對我來講;
而是絕地求生,是一種困獸之鬥。」 ──王文興
文學大師紀錄片會怎麼拍?我很好奇。因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即便交代浮光
掠影也夠精采了;如欲深入,題材的取捨就是個難題,要剪裁恰當又傳達精
神,全看導演的功力了。
導演首先拋出有關王文興的21條線索,圖書館、同安街、〈草原底盛夏〉、
孟東野、勺子、傳真機、天主教、……等,讓鬢髮如星而眼神仍舊炯炯的王
先生本人,領著觀眾的好奇心、撥開時間之河兩岸的芒草,回溯創作之源流
、熱情之始由。手持攝影機亦步亦趨,鏡頭的呼吸跟被攝者的步伐一致,像
是隨著他的心跳,晃晃搖搖之中有篤實的踏點,特別有生命力。(但在戲院
的座位別挑太近銀幕,會頭暈)
久聞他寫小說的方式是個傳奇,令人難以想像。不到半張榻榻米大的書房,
只擺了張上面墊著玻璃的小桌,桌上有個筆筒跟一堆紙。他平均一天只寫30
多字,不是「沒靈感寫不出來」那樣的問題,事實上他遵循創作大綱每天寫
一點,但為那一點產出可以說是嘔心瀝血。他極重視音律,寫作時有點歇斯
底里地敲敲打打(幸虧他還知道要轉鉛筆屁股那頭來敲玻璃才不容易破),
對每個用字都推敲到極致,我曾經讀過《家變》前段,他不但時常獨創字的
用法,寫作時還會摻雜英文、注音符號等,以及當時頗有些困擾我的贅字
(看完電影才知道是我的理解力太差,大師苦心孤詣,我竟當作贅字,太失
禮了)。寫寫塗塗,念念有詞,揉掉的紙團一地都是。導演特別架了部攝影
機對著這個「牢房」,教我們看見暗夜裡一個人的「困獸之鬥」,那像攀岩
的人給自己鑿踏腳點一樣,一步一個凹,不這樣就要跌落山谷似的艱苦卓絕
──《背海的人》這座峭壁他攀了足足25個年頭!光只這點看這部片就值得。
文學作品用字打造而成,是平面的,如何巧妙嵌進影像作品裡,讓人有所感
動,就要靠用心設計。導演利用大量的動畫呈現,炭筆素描輔以王先生的朗
誦,那字竟然一粒一粒站了起來,找到位置,演自個兒該的角色。這股躍動
感一瞬間打開我對他文字的理解之門,那是我從前沒有意識到過的一種閱讀
方法,真靈。
而精彩的還在後頭,導演分別用音樂跟戲劇的形式讓文字再幻化。
王文興跟「卡到音」樂團的一段跨界演出,他朗讀文字如掌管一樣樂器,跟
鋼琴、小提琴、薩克斯風分庭抗禮,那和諧的合奏不曉得花了多少心神拍攝
,我只想喊 Brovo!由莫子儀和王琄演出的《家變》舞台劇,聽說是特為這
部片安排的,沒有別的演出版本了。不到十分鐘的長度,只有兩個演員,對
白的動靜之間強化了控訴力道,濃縮片段確是精華所在。
除了作家與他的文學作品,更可觀的是作家單純的心靈。
記得伊格言前往王文興家拜訪,問了他對於「百態」的看法,他說小說裡自
當盡量地寫,在有限的篇幅裡涵括最多層面;這點,與他簡樸的生活方式並
陳,可真是讓人太好奇了。作家體驗眾多才能盡現百態好像是種常識,而王
文興顛覆此理。他是個連吃都求簡單快速的人,冰箱裡有什麼吃什麼,加熱
也免了;但他同時也是個會為路邊花開駐足許久,感動於美景浩繁難以承受
的人;他好像人家說的吸毒者,感官較常人放大千百倍,所以什麼感受都強
烈得不得了,他逛畫廊、到海邊,陶醉得像身在天堂。難怪他不需要過得燈
紅酒綠,也能氣概萬千。
電影散場時,觀眾們很踴躍給目宿媒體寫回饋問卷。我也聽到幾個年輕人的
驚呼:「預計再花十年完成手邊的小說?哇!我真佩服他耶,我都不敢說要
用十年來做一件什麼事了!他真的很厲害。」這部片能得青年學子如此討論
,也夠了。雖然是有點沉悶的題材,也沒有明星出演,但文學家的誠懇被看
到了,拍攝的用心也被肯定了;被記錄者與記錄者都是用真實的生命底蘊,
贏得了尊敬。
林靖傑導演與王文興先生想必非常信任彼此,才能交出這麼別緻的作品。作
為文學大師的生平紀錄,我認為是形神兼容了。質感一流、誠意亦是十足。
--
「幾十年下來我給自己很大的自由,走這條路。
這個很大的自由不是標新立異,對我來講;
而是絕地求生,是一種困獸之鬥。」 ──王文興
文學大師紀錄片會怎麼拍?我很好奇。因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即便交代浮光
掠影也夠精采了;如欲深入,題材的取捨就是個難題,要剪裁恰當又傳達精
神,全看導演的功力了。
導演首先拋出有關王文興的21條線索,圖書館、同安街、〈草原底盛夏〉、
孟東野、勺子、傳真機、天主教、……等,讓鬢髮如星而眼神仍舊炯炯的王
先生本人,領著觀眾的好奇心、撥開時間之河兩岸的芒草,回溯創作之源流
、熱情之始由。手持攝影機亦步亦趨,鏡頭的呼吸跟被攝者的步伐一致,像
是隨著他的心跳,晃晃搖搖之中有篤實的踏點,特別有生命力。(但在戲院
的座位別挑太近銀幕,會頭暈)
久聞他寫小說的方式是個傳奇,令人難以想像。不到半張榻榻米大的書房,
只擺了張上面墊著玻璃的小桌,桌上有個筆筒跟一堆紙。他平均一天只寫30
多字,不是「沒靈感寫不出來」那樣的問題,事實上他遵循創作大綱每天寫
一點,但為那一點產出可以說是嘔心瀝血。他極重視音律,寫作時有點歇斯
底里地敲敲打打(幸虧他還知道要轉鉛筆屁股那頭來敲玻璃才不容易破),
對每個用字都推敲到極致,我曾經讀過《家變》前段,他不但時常獨創字的
用法,寫作時還會摻雜英文、注音符號等,以及當時頗有些困擾我的贅字
(看完電影才知道是我的理解力太差,大師苦心孤詣,我竟當作贅字,太失
禮了)。寫寫塗塗,念念有詞,揉掉的紙團一地都是。導演特別架了部攝影
機對著這個「牢房」,教我們看見暗夜裡一個人的「困獸之鬥」,那像攀岩
的人給自己鑿踏腳點一樣,一步一個凹,不這樣就要跌落山谷似的艱苦卓絕
──《背海的人》這座峭壁他攀了足足25個年頭!光只這點看這部片就值得。
文學作品用字打造而成,是平面的,如何巧妙嵌進影像作品裡,讓人有所感
動,就要靠用心設計。導演利用大量的動畫呈現,炭筆素描輔以王先生的朗
誦,那字竟然一粒一粒站了起來,找到位置,演自個兒該的角色。這股躍動
感一瞬間打開我對他文字的理解之門,那是我從前沒有意識到過的一種閱讀
方法,真靈。
而精彩的還在後頭,導演分別用音樂跟戲劇的形式讓文字再幻化。
王文興跟「卡到音」樂團的一段跨界演出,他朗讀文字如掌管一樣樂器,跟
鋼琴、小提琴、薩克斯風分庭抗禮,那和諧的合奏不曉得花了多少心神拍攝
,我只想喊 Brovo!由莫子儀和王琄演出的《家變》舞台劇,聽說是特為這
部片安排的,沒有別的演出版本了。不到十分鐘的長度,只有兩個演員,對
白的動靜之間強化了控訴力道,濃縮片段確是精華所在。
除了作家與他的文學作品,更可觀的是作家單純的心靈。
記得伊格言前往王文興家拜訪,問了他對於「百態」的看法,他說小說裡自
當盡量地寫,在有限的篇幅裡涵括最多層面;這點,與他簡樸的生活方式並
陳,可真是讓人太好奇了。作家體驗眾多才能盡現百態好像是種常識,而王
文興顛覆此理。他是個連吃都求簡單快速的人,冰箱裡有什麼吃什麼,加熱
也免了;但他同時也是個會為路邊花開駐足許久,感動於美景浩繁難以承受
的人;他好像人家說的吸毒者,感官較常人放大千百倍,所以什麼感受都強
烈得不得了,他逛畫廊、到海邊,陶醉得像身在天堂。難怪他不需要過得燈
紅酒綠,也能氣概萬千。
電影散場時,觀眾們很踴躍給目宿媒體寫回饋問卷。我也聽到幾個年輕人的
驚呼:「預計再花十年完成手邊的小說?哇!我真佩服他耶,我都不敢說要
用十年來做一件什麼事了!他真的很厲害。」這部片能得青年學子如此討論
,也夠了。雖然是有點沉悶的題材,也沒有明星出演,但文學家的誠懇被看
到了,拍攝的用心也被肯定了;被記錄者與記錄者都是用真實的生命底蘊,
贏得了尊敬。
林靖傑導演與王文興先生想必非常信任彼此,才能交出這麼別緻的作品。作
為文學大師的生平紀錄,我認為是形神兼容了。質感一流、誠意亦是十足。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Robert
at 2011-09-20T11:08
at 2011-09-20T11:08
By Frederica
at 2011-09-24T21:15
at 2011-09-24T21:15
Related Posts
小臨演的賽德克巴萊
By Frederica
at 2011-09-17T07:19
at 2011-09-17T07:19
裂開的紋石與賽德克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1-09-17T04:29
at 2011-09-17T04:29
小臨演的賽德克巴萊
By Rosalind
at 2011-09-17T01:23
at 2011-09-17T01:23
在看《賽德克.巴萊》前要先做功課?
By Delia
at 2011-09-16T23:11
at 2011-09-16T23:11
小臨演的賽德克巴萊
By Charlotte
at 2011-09-16T21:18
at 2011-09-16T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