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聞其詳》六個大師的童年 光影中的密碼 - 藝術電影

By Susan
at 2009-01-03T22:51
at 2009-01-03T22:51
Table of Contents
【聯合晚報╱聞天祥】 2009.01.03
影癡應該很難抗拒這部電影。
「六個大師的童年」分別描述了佛列茲朗、奧森威爾斯、賈克大地、尚雷諾、希區考克和
柏格曼六位赫赫有名的電影大師的童年片段。每段先不指名道姓,末尾才揭露謎底。就像
「張愛玲迷」躲在偶像門外翻拾垃圾,以尋找華麗蒼涼的風格來源;對影迷而言,這部電
影也像領你去看「作者」形成的頭一道曙光。
例如佛列茲朗小時候從一個純種德奧血統的擁護者,到發現家族秘密,自己最愛的人竟是
嘴巴上所反對的異族時,才動搖了他的偏見。從這裡不難理解「大都會」為何塑造了一個
憂鬱王子般的男主角,而他打破階級隔閡去擁抱那些異己時,失衡的國家機器才終於有了
「心」的滋潤。
從小就愛粉墨登場、莎劇對白朗朗上口的奧森威爾斯,其意志之早熟,也能在他最偉大的
作品「大國民」的主人翁身上得見;從他守候病中母親的感人行徑,到後來母親去世對他
的打擊,看來導演認為「大國民」裡被迫與親人分離,最終遺言還念念不忘他所失去的童
年,其來有自。
能編能導能演的賈克大地,總是在自己的作品扮演不開口說話、卻能讓觀眾喜歡上他的「
胡洛先生」,這個看來不合時宜,卻又對比了人們被所追求的現代文明給吞噬的角色,從
何而來?在關於他童年的這段小故事裡,我們看到一個不是標準優等生或者說特立獨行的
孩子,所感受到的排擠與寂寞。
相較之下,身為印象派畫家雷諾瓦之子的法國導演尚雷諾,算是天之驕子了吧!但是從本
片對他童年生活的追註,除了莞爾提及他做為父親模特兒而留的長捲髮,常讓人誤以為是
女孩外,一段和中低階層男孩的友誼,以及交換禮物竟害對方被大人當賊的插曲,暗示了
平等的不易。這大致也劃分出他與佛列茲朗的不同,相較於佛列茲朗過於天真的階級融合
論,尚雷諾在「大幻影」刻意擺入惺惺相惜卻必須對立的德、法軍官,在跨越陣營之餘,
卻也有身不由己的喟嘆。
希區考克這段應該是最容易辨識的,因為他的童年故事也被處理得陰影幢幢,一如其電影
風格。此外,這段似乎企圖一次洩漏希老之所以愛用大明星的內在心理,也把他電影當中
常見的「窺淫與懲罰」主題(家喻戶曉的「驚魂記」尤其闡釋得淋漓盡致),甚至貪食與
肥胖的由來,全數捲進這一小段故事裡。
最後的大軸是柏格曼,小小年紀就極度敏感的男孩,對妹妹誕生後的焦慮與不滿,差點讓
他成為殺嬰兇手。其實關於這段童年往事,柏格曼曾確切化為他編劇的「善意的背叛」的
一段情節(當然身分對象都改變過了)。
如果說這部電影可視為後輩導演對大師別有懷抱的致敬;讀者應該也能諒解這篇文字不像
影評,而更接近他們帶給我的解謎樂趣。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206.64 (01/03 22:53)
影癡應該很難抗拒這部電影。
「六個大師的童年」分別描述了佛列茲朗、奧森威爾斯、賈克大地、尚雷諾、希區考克和
柏格曼六位赫赫有名的電影大師的童年片段。每段先不指名道姓,末尾才揭露謎底。就像
「張愛玲迷」躲在偶像門外翻拾垃圾,以尋找華麗蒼涼的風格來源;對影迷而言,這部電
影也像領你去看「作者」形成的頭一道曙光。
例如佛列茲朗小時候從一個純種德奧血統的擁護者,到發現家族秘密,自己最愛的人竟是
嘴巴上所反對的異族時,才動搖了他的偏見。從這裡不難理解「大都會」為何塑造了一個
憂鬱王子般的男主角,而他打破階級隔閡去擁抱那些異己時,失衡的國家機器才終於有了
「心」的滋潤。
從小就愛粉墨登場、莎劇對白朗朗上口的奧森威爾斯,其意志之早熟,也能在他最偉大的
作品「大國民」的主人翁身上得見;從他守候病中母親的感人行徑,到後來母親去世對他
的打擊,看來導演認為「大國民」裡被迫與親人分離,最終遺言還念念不忘他所失去的童
年,其來有自。
能編能導能演的賈克大地,總是在自己的作品扮演不開口說話、卻能讓觀眾喜歡上他的「
胡洛先生」,這個看來不合時宜,卻又對比了人們被所追求的現代文明給吞噬的角色,從
何而來?在關於他童年的這段小故事裡,我們看到一個不是標準優等生或者說特立獨行的
孩子,所感受到的排擠與寂寞。
相較之下,身為印象派畫家雷諾瓦之子的法國導演尚雷諾,算是天之驕子了吧!但是從本
片對他童年生活的追註,除了莞爾提及他做為父親模特兒而留的長捲髮,常讓人誤以為是
女孩外,一段和中低階層男孩的友誼,以及交換禮物竟害對方被大人當賊的插曲,暗示了
平等的不易。這大致也劃分出他與佛列茲朗的不同,相較於佛列茲朗過於天真的階級融合
論,尚雷諾在「大幻影」刻意擺入惺惺相惜卻必須對立的德、法軍官,在跨越陣營之餘,
卻也有身不由己的喟嘆。
希區考克這段應該是最容易辨識的,因為他的童年故事也被處理得陰影幢幢,一如其電影
風格。此外,這段似乎企圖一次洩漏希老之所以愛用大明星的內在心理,也把他電影當中
常見的「窺淫與懲罰」主題(家喻戶曉的「驚魂記」尤其闡釋得淋漓盡致),甚至貪食與
肥胖的由來,全數捲進這一小段故事裡。
最後的大軸是柏格曼,小小年紀就極度敏感的男孩,對妹妹誕生後的焦慮與不滿,差點讓
他成為殺嬰兇手。其實關於這段童年往事,柏格曼曾確切化為他編劇的「善意的背叛」的
一段情節(當然身分對象都改變過了)。
如果說這部電影可視為後輩導演對大師別有懷抱的致敬;讀者應該也能諒解這篇文字不像
影評,而更接近他們帶給我的解謎樂趣。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206.64 (01/03 22:53)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THE ROOM)看電影,聽講座,為新的一年,存點딠…

By Caroline
at 2009-01-02T02:47
at 2009-01-02T02:47
輔大B-LLEN畢業製作誠徵中年男子演員 有 …

By Rosalind
at 2009-01-01T19:08
at 2009-01-01T19:08
三谷幸喜的甜蜜劇中劇:《魔幻時刻》

By Ula
at 2009-01-01T18:51
at 2009-01-01T18:51
﹝新聞﹞ 坎城名導打死不退 也要拍【背馬鞍的男孩】

By Kumar
at 2009-01-01T14:15
at 2009-01-01T14:15
藍祖蔚推薦 2008歲末~2009必看電影

By Suhail Hany
at 2009-01-01T14:12
at 2009-01-01T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