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烙... - 臺劇

Kyle avatar
By Kyle
at 2006-05-05T09:59

Table of Contents

看了這麼多瓊瑤劇
發現他們有共同一個特色
就是當男女主角天雷勾動地火的時候
縱使外面的世界天塌下來了,也不會管
彼此的眼裡只有對方

只有他們能痴情
為了情, 做了再多荒唐的事也是可以被原諒的

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其他人的感覺(ex.梅花烙之公主)
公然眉來眼去,再好脾氣的人也會抓狂吧= =
我相信公主原先真是要當個賢良淑德的好妻子的!
但是新婚不久,看丈夫和別的女人卿卿我我
誰能不生氣呢?

或許說,公主是他們的第三者
但是婚姻之命,父母之言
由不了她呀! 
----------------------------------------

為了要偷溜出門,就算情如手足也要暫擱一邊

聽到阿克丹要捨命陪君子,馬上眼睛一亮
真的是自私的愛
永遠只會在事後嚷著一肩擔下,倏地下跪,好像英雄般偉大。。

我好喜歡小時候放白狐的小皓禎
又懂事,又明理
好得人疼

怎麼長大後,談了戀愛
就變的很"歡顛"呢?

我想瓊瑤的作品
一貫的作風就是主張"唯一的愛"
但這個唯一的愛,有人確實讓人覺得過於激情

小時後超愛看瓊瑤
總被媽媽阻止,說是會中毒= =
長大後再來看這些戲
漸漸有些了想法
總之,這只是戲呀
古典版的霹靂火。。也未嘗不可呀


小小感想^^

--
Tags: 臺劇

All Comments

Eden avatar
By Eden
at 2006-05-09T17:41
大推~小孩子看瓊瑤真的不是很好~長大就知道中毒的壞處
Sarah avatar
By Sarah
at 2006-05-11T03:09
現在重看梅花烙,我一直笑(覺得很扯)但還是很愛看
Ivy avatar
By Ivy
at 2006-05-12T08:51
我也很想笑^^
Oscar avatar
By Oscar
at 2006-05-16T17:50
公主是一個可憐又可悲的角色 我不喜歡她但同情她....
Irma avatar
By Irma
at 2006-05-16T22:29
以前瓊瑤的劇正流行時,那時若是問愛情重要,還是麵包重要?
Rosalind avatar
By Rosalind
at 2006-05-17T07:11
大家都會回答-->愛情重要吧
Jack avatar
By Jack
at 2006-05-19T19:18
大推 長大之後看會看得更深入

寶哥在家族的留言 (關於"人格分裂")

Lily avatar
By Lily
at 2006-05-02T21:01
從家族轉錄過來的,是寶哥今天早上的留言。 真的希望以後不會再看到 and#34;宜靜是雙重人格……and#34; 的論點了 = =and#34; (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二十四個比利》或《第五個莎莉》) ----------------------------------------- 在解釋之前 ...

Re: 〔愛殺〕其實有這麼嚴重嗎^^"

George avatar
By George
at 2006-05-02T16:47
我想原po意思是社會上離譜人心扭曲的事情太多 我們可能覺得宜靜他們變壞的理由太薄弱 但是放在真實的世界上卻是有可能發生的 我覺得現在的台灣社會大部分都是冷漠而獨善其身的 就像一開始的游美琴為了收視率自以為柯南利用小傑製造聳動話題 而小傑自殺之後他也沒有任何悔意,還意指他是畏罪自殺 一條人命就這樣因為他而失去了 ...

Re: 〔愛殺〕其實有這麼嚴重嗎^^"

Belly avatar
By Belly
at 2006-05-01T18:31
也許因為我們是觀眾 知道全盤的事 不像主角只能知道局部 也不會想到那麼多 因此有些人會覺得太誇張 可是大家也應該知道 社會新聞多的是更多離譜的事 舉大家知道的例子 陳進興(及其同夥) 他殺人的理由是什麼?其實很多 不只是錢而已 林X岳(名字不大記得) 十九歲為了錢殺掉父母 但 他家非常有錢! XX慧(名字 ...

關於宜靜和宜真

Iris avatar
By Iris
at 2006-05-01T15:31
※ 引述《precia (.....)》之銘言: : 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能喜歡宜靜...... : 也許因為這只是戲, : 但如果身邊出現這種人,實在是很可怕的事。 : 宜靜會變成這個樣子, : 可能有人會說是她家人害的! : 我覺得這根本不是理由, : 她從來只記得仇恨,忘了自己其實是多幸運的女孩。 : 富 ...

關於宜靜有雙重人格嗎?(可能有雷吧)

Sandy avatar
By Sandy
at 2006-05-01T03:00
大家習慣把有兩面性格、樣子的人當作有雙重人格,但不代表就是他就是有這種疾患。 有人習慣以致命ID做舉例,但是那是部虛構的電影,很扯,老師(心理學家)也說太誇張。 或許是因為戲劇,所以要誇大。 書比較可靠, 二十四個比利,是以真實案例改寫成小說。(真的啦 還有照片 也有續集) 第一人稱複數,是作者自述。 →仔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