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浮沉錄 1983修復版 - 藝術電影

Dora avatar
By Dora
at 2011-11-22T20:21

Table of Contents


圖文網誌版↓
http://bbshara.pixnet.net/blog/post/39287720

















(以下含輕雷)












《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是一個
被人拍了又翻拍,翻拍了又再翻拍的故事,
1942年的「廣播劇」版不算的話,
分別在1937年、1954年、1976年都出過電影。
1976年的版本還是由影歌雙棲的天后
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主演。
近年又有消息指出
金獎名導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
打算再重拍一版,可能找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和
碧昂絲(Beyoncé Gisselle Knowles)來演。

最早的版本是1937年的《巨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
日後以《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揚名好萊塢的
製片人大衛塞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想拍攝一部
以透視好萊塢明星內幕與星路歷程為題材的電影,
於是找了1929年的第一屆奧斯卡影后
珍妮蓋諾(Janet Gaynor)與
演《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聞名的
佛烈德馬區(Fredric March),
以一個默片女星與酗酒製片人之間的愛情故事為主軸,
拍了1937年版的《巨星的誕生》。
《巨星的誕生》叫好又叫座,還得了兩座奧斯卡獎。
1942年末,佛烈德馬區又與
《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女星
朱蒂嘉蘭(Judy Garland)合演了
「廣播劇」版的《星海浮沉錄》。
朱蒂嘉蘭在三、四○年代
是米高梅電影公司的搖錢樹,
她非常喜歡這個故事,
多次向米高梅提議
翻拍這個故事讓她演,
米高梅卻都不肯。

1950年後,朱蒂嘉蘭遭逢
婚變與喪母之慟,
身陷酗酒與嗑藥的負面新聞,
息影4年又與第2任丈夫離婚,
米高梅覺得她沒有利用價值了
就把她開除。
朱蒂嘉蘭與第3任丈夫席德(Sid Luft)結婚,
席德為朱蒂嘉蘭牽線
與華納公司簽下三部電影的片約,
於是在1954年推出了朱蒂嘉蘭版的《星海浮沉錄》。
朱蒂嘉蘭版的把原作改拍成
「歌舞片」的版本,
講述一位演、歌、舞三方面才藝俱佳的女伶
與獨具慧眼的酗酒老明星之間的愛情故事。
這是日後以拍攝《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等
女性故事聞名的導演
喬治庫克(George Cukor)所執導的第一部歌舞片、
也是他的第一部寬銀幕彩色電影,
除了特地找專人作曲,還請來名作詞家
葛許溫(Ira Gershwin)來為本片創作多首好歌。

拍攝過程中,由於力圖振作的朱蒂嘉蘭
戒酒期間情緒不穩、
初次執導歌舞片的喬治庫克求好心切、
加上華納在影片開拍一個月後
才要求改採寬銀幕的規格來拍攝,
使得頭一個月拍的膠卷
全都變成廢片,
原本預計成本200萬美金、三個月內就可完工,
硬是暴增到七個月才完工,耗資500萬。
首映會後,《星海浮沉錄》廣受影評人的好評,
不過3小時零1分的片長,卻讓戲院的老闆們
來向華納抱怨電影實在太長了,
希望能把片長縮減到兩小時半左右,
好讓他們原本一天只能放映三場的
可以增加到五場。
華納也不通知喬治庫克,徑自找人
把影片剪掉27分鐘。
所以後來首輪戲院
就只上映兩小時34分版的《星海浮沉錄》。

影片推出後,叫好不叫座。
雖然朱蒂嘉蘭的表現被喻為
無論歌藝或演技都光芒萬丈、有如浴火鳳凰,
還讓她於1955年成為該屆金球獎的影后,
不過票房就是沒什麼起色。
許多人把這歸咎於
剪掉半小時的片段所致。
該屆奧斯卡獎角逐影后寶座的女星當中
有三強最受矚目,分別是主演
《龍鳳配(Sabrina)》的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鄉下姑娘(The Country Girl)》的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
以及《星海浮沉錄》的朱蒂嘉蘭。
由於朱蒂嘉蘭那年才剛榮登
金球影后的寶座,
金球獎一直以來都被譽為「奧斯卡的風向球」,
許多人都認為奧斯卡影后應該
八九不離十會是朱蒂嘉蘭的囊中物了。
典禮前夕
她因為要生第三胎而住院,
頒獎典禮篤定無法出席,
負責轉播頒獎典禮的電視台
特地派一組採訪人員
在她生產的醫院待命,
準備趁她獲獎的第一時間
在醫院現場直播她的畫面。
沒想到該屆奧斯卡影后的寶座
最後卻頒給了葛麗絲凱莉。
1955年的奧斯卡失利後,朱蒂嘉蘭
整整7年沒再拍電影,
1962年復出拍片,以
《紐倫堡大審(Judgment at Nuremberg)》
再戰奧斯卡又鎩羽而歸。
1969年,她因為服用
鎮靜劑巴必妥酸鹽(barbiturate)過量
而死亡,得年47歲。

重點來了,
1937年舊版明明叫好又叫座,
1954年的新版在3小時零1分版試映會後
也受影評人一致的好評,
修剪成兩小時34分版後卻票房不佳,
許多人歸咎於被剪掉半小時;
1955年的奧斯卡影后爭冠失利,
許多為朱蒂嘉蘭抱屈的人也認為
就是因為被剪掉那半小時
才害她與奧斯卡影后錯身而過,
畢竟該屆金球影后都已經被她抱走了,
金球獎這個「奧斯卡風向球」在當年很少會失準,
除了因為作品被「剪片」
還會是什麼原因造成朱蒂嘉蘭錯失影后寶座?
除非能找回當年被剪掉的那27分鐘,
否則這永遠是個難解的謎。

世界上真的有種人
會純粹憑著對某件事物的愛好
而秉持一己的執念,成就令人拜服的偉大壯舉。
1971年,美國青年
隆納德哈佛(Ronald Haver)在
美國電影學院為喬治庫克辦了一場
電影回顧展,逮著機會向庫克表示
想看看完整版的《星海浮沉錄》,
庫克回應
他手上並沒有電影的拷貝,只有全套的
劇本和劇照。
隆納德透過
美國電影學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
聯絡華納電影公司,
要商借一套
3小時零1分版的《星海浮沉錄》,
華納的回應是
他們也只有兩小時34分版的拷貝。

後來隆納德進入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擔任影片專案主管。
1973年,他用華納版的拷貝
對照庫克借給他的劇本和劇照,
出版了一本
關於《星海浮沉錄》的導讀手冊,
裡頭註明了哪些段落被剪掉。
刪減的部分主要在
電影開演40分鐘後。
女主角愛絲特的歌藝
令男主角諾曼驚為天人,
於是勸她離開四處走唱為生的爵士樂隊、
保證能帶她進電影圈一展長才,
愛絲特經過一番內心掙扎,
終於下定決心退出樂隊,
要跟諾曼走。
然後鏡頭一轉,
愛絲特就已經在準備參加試鏡了。

根據原劇本,
在3小時零1分的版本裡,
諾曼原本承諾
翌日一早就要帶愛絲特去試鏡,
而且已經在凌晨
打電話給電影圈大老闆,
講好要推介一位超級新人,
隔天卻因為喝醉了睡過頭,
電影公司又已排定他
當天要到海上出外景,
於是諾曼在分不清天南地北的情況下
被押上遊艇,出海去拍片,
但是他意識迷茫間
念茲在茲的都是前一晚對愛絲特的承諾,
想交代片廠的助理
幫忙去聯絡愛絲特
卻又記不起她住的旅館名字與電話;
愛絲特在下榻的旅館裡
苦等了好幾天,直到付不出住宿費了,
只得搬著行李流落在外,
此時已經去紐約走唱的樂團朋友
打電話告訴她,只要她能趕得及下一場演出,
歡迎她歸隊。
但是愛絲特心意已決,
那晚諾曼對她的鼓勵
已經讓她給自己的未來
理出一個明確的方向,
之後她的目標就是要進電影圈,
她並不恨諾曼食言,
反倒很感激諾曼適時點醒了她,
要直接朝自己心目中的首要目標前進,
不再把青春耗費在
沒有直接相關的表演工作上。
即使諾曼先生因故無法履行那晚的承諾,
即使得重新來過、
即使暫時得靠做工維生、
即使可能失敗,
她也不會再回樂團了。
然後她就真的在影城附近
加油站的餐飲部做女侍,
一邊靠打工養活自己,
一邊積極參加各製片公司的甄試,
為爭取出頭的機會
甚至也去擔任電視廣告歌曲的廉價影子歌手。
另一方面,終於酒醒的諾曼
在完成多日的外景拍片工作之後
回到洛杉磯,
四處奔走卻早已找不到愛絲特,
幾乎要放棄的時候,偶然在電視的廣告片裡
聽見一直以來令他魂牽夢縈的歌聲,
連忙再順藤摸瓜四處打聽歌者的身份,
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
讓他循線找到了正在端盤子的愛絲特。
這一波三折的段落當中,
共計有9場左右的戲是全數被剪光光。
另外被剪的主要是愛絲特進電影圈
拍完第一部作品後,
諾曼親自載著她去參加首映會的過場橋段。

華納公司的管理階層
看了隆納德做的手冊,
意識到修復《星海浮沉錄》這部電影的重要性,
可是派了一群工作人員
翻遍了公司裡的舊片倉庫卻一無所獲。
隆納德再度聯繫華納公司,
自告奮勇要幫他們找那段謎之膠卷,
只要華納肯准許他進入華納的片庫。
華納高層當然不肯隨便放個外人
進自家的片庫去翻箱倒櫃,拒絕了隆納德。
然而華納的熱血剪接師戴夫(Dave Strohmaier)
卻主動聯絡隆納德,
說他以前在公司有看到過一卷
3小時零1分版的混音母帶,
是純粹只有聲軌、沒有影像的「原聲帶」。

1981年,隆納德在主辦奧斯卡獎的
美國影藝學院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主持一場
向作詞家葛許溫致敬的回顧展,
播放的曲目中包含了
朱蒂嘉蘭為在《星海浮沉錄》裡唱的插曲
《一走了之的男人(The Man That Got Away)》,
隆納德上台致詞的時候
告訴全場來賓,
在目前僅存的兩小時34分版裡,
有兩首葛許溫的作品被刪掉。
回顧展結束後,身兼美國電影學院
影片保存委員之一的
影藝學院主席費坎寧(Fay Kanin)
認為《星海浮沉錄》是一個絕佳的個案,
足以作為警惕後人正視
「保存老電影資產」重要性的絕佳教範,
於是親自打電話給當時的華納總裁,
為隆納德爭取到自由進出華納片庫的通行證。
1982年春天,隆納德終於如願進入華納的膠卷資料庫,
然而大海撈針實在不知該從何撈起。
後來他回洛杉磯去找當年
為華納做膠卷拷貝的沖印公司,
翻出28年前的華納訂單,
得知沖印公司曾在1954年電影上映前,
為首輪檔做過150份拷貝,
還從檔案櫃裡的舊文件堆
查出了當年刪剪影片的細部流程:
編號3A與3B的膠卷在修剪後
被合併成另一盒膠卷,命名為「3AB」,
另外4A、5A、6B、9A、9B等5個膠卷盒也分別
被剪掉一些片段。
28年前,從3小時零1分版當中
這7個膠卷盒裡被剪下來的影片,
又被分裝成10個膠卷盒,運回華納公司。

1954年華納公司是在那150份拷貝
都已經送達全美各地發行商、
準備要上戲院前才決定
要把3小時零1分版剪成兩小時34分版的,
所以除了有發信通知各地發行商
剪片流程的細項以外,
還要求各發行商把剪下的膠卷
打包送回華納公司。
按這流程,剪下來的片段
在華納的片庫裡應該能找得到。
隆納德回華納,先跑進
音效部門的資料庫
做地毯式搜索,
竟然真的讓他找到了
戴夫曾跟他提過的、
分裝成23盒的《星海浮沉錄》
3小時零1分版原聲帶。

有了完整版的音軌,
接著要找的就是被
刪掉的影像片段。
在華納倉庫工作了三十年老員工
阿德勒(Don Adler)告訴隆納德一個
令人沮喪的公司慣例,
以前這種從各地發行商那邊退回來的拷貝膠卷,
通常倉庫這邊會保留個半年,
之後再用不上就會直接丟掉,連一份拷貝也不會留。
隆納德仍不死心,在阿德勒的協助下,
從20盒被歸類為「雜項」的舊膠卷當中
也只意外找到完整版《星海浮沉錄》裡
男女主角在試映會後慶功的片段。
萬不得以,只得去素材庫裡碰運氣,
希望能找到一些
從完整版《星海浮沉錄》裡剪下的
零碎片段。

以前好萊塢幾大電影公司
都會在影片剪輯的「定稿」完成後,
把多餘不用的片段、多拍的片段
按照「汽車」、「公車」、「XX市區空景」、
「公寓房間」等場景分類後,
儲存到素材庫裡,以便日後拍別的電影時,
有些過場畫面直接就可以拿出來湊和著用,
不必再花錢重拍。
《星海浮沉錄》3小時零1分版「定稿」完成後,
棄用的片段分別被歸類到將近200個類別、
分裝到150盒膠卷裡。
隆納德花了21天
檢查那150盒膠卷,
找到幾段《星海浮沉錄》的棄用鏡頭,
既然是棄用的片段,
當然多數是遠景或中景的畫面,沒有特寫鏡頭。

隆納德又花了五個星期的時間,
對照原版的劇本
以及3小時零1分版的音軌,
把手頭上搜集到的零星片段都按順序
「插」回兩小時34分版的畫面之間,
勉強補齊的畫面總共加起來
也才11分鐘,只夠將影片全長修復成
兩小時45分,
他只得拿庫克提供的劇照來對應音軌,
又補足了另外11分鐘的片段,
使得修復後的版本片長
達到兩小時56分。
1983年7月7日,
修復版的《星海浮沉錄》終於問世,
由於完整的「3A」與「3B」
已經在地球上絕跡了,只剩「3AB」,
使得短缺的5分鐘畫面
永遠無法補齊,
修復後的完整片長也只剩
兩小時56分,
而且其中有11分鐘是用
靜態的黑白劇照來替代,觀眾只能
聽音軌搭配劇照,
看不到原版的實際演出,
所以與3小時零1分的完整版相比,
少掉的畫面其實多達16分鐘,
不過在事隔28年後才著手進行修復的情況下,
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算很了不起了。

許多人在看了
兩小時56分版的《星海浮沉錄1983年修復版》後,
難免會覺得
其實許多段落就算剪掉了
也不影響故事的進行,
容易傾向於相信
片長超過3小時實在太冗長了點,
剪掉一些片段反而還比較緊湊好看些。
這又回歸到那兩個老問題了
───如果當初沒剪片,票房會不會沒像後來那麼慘?
已經贏得金球影后的朱蒂嘉蘭
是不是就能奪下該屆奧斯卡影后?

很遺憾,靠「1983年修復版」
是無法回答這兩個老問題的。
這篇文章之所以要花那麼長的篇幅
解說《星海浮沉錄》「1983年修復版」
艱苦誕生過程的細節,
除了為這段悲慘的電影史
做個中文版的記錄與見證外,
也試圖透過修復過程的探討
替它說句公道話,
那就是雖然在失落的27分片段當中
補回了11分鐘的「動態影片」、
另外11分鐘靠劇照搭配音軌勉強湊合,
但是那11分鐘的「動態影片」是從
定稿「棄用」的片段當中
撿回來用的。
通常導演在拍片的時候,
往往同一場戲、或同樣的動作
會叫演員多演幾次,
也好讓攝影師多換幾個不同的角度去拍,
尤其當導演或大牌演員求好心切、追求完美的時候,
很少1個take就OK的。
既然都花了那麼多錢發通告、搭景、整組人的便當錢,
多拍幾個take,也只多耗幾呎的膠卷而已,
後製剪輯卻可以多好幾種選擇,有利無害。
剪接的時候再從毛片裡挑選
「最好的部份」作為「定稿」,
其餘相同的片段就被「棄用」。
簡言之,會被「棄用」的片段,
雖然不見得是真的「NG」,卻已經可說是
有點接近「NG」的片段畫面。
所以當《星海浮沉錄》後製剛完工時,
品質最好的部分都被收編到
原本3小時零1分版的「定稿」裡去了,
3小時零1分版是在首輪要上檔前
才臨時被剪掉27分鐘,
這27分鐘畫面的鏡頭語言、乃至
演員動作表情的捕捉、分鏡語法、
聲畫對位等,都遠非那些定稿外的
「棄用」片段所能比。
講白點,光檢視
從「糟粕」堆裡撿回的片段
勉強拼湊而成的「修復版」,
當然不會覺得它有多好看,
反倒會覺得3小時的電影
實在過於冗長。
因此如果硬要以1983年修復的
兩小時56分版來論斷
原3小時零1分版的品質,
有點落於「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之謬誤。

1983修復版的真正意義,
在於給所有影視從業人員
做個沉痛的警惕,
再好的文創產品如果沒有人妥善保存,
是會永遠絕跡的。
至於1954年
真正完整的3小時零1分版是什麼樣子?
後人只能從
1983年修復版搶救回的音軌和
「次級品的影像畫面」去
「想像」原版的真正樣貌。
怎麼評都不會是客觀的,乾脆不評。

如果當初沒剪片,票房會不會沒像後來那麼慘?
如果當初沒剪片,已經贏得金球影后的朱蒂嘉蘭
是不是就能奪下該屆奧斯卡影后?

一方面,歷史沒有「如果」;
另一方面,由於真正的3小時零1分版
早已不存在於這個地球上,
這兩個問題仍將永遠是個謎。

(完)

--

All Comments

艾瑪好色(雷)

Zora avatar
By Zora
at 2011-11-21T21:10
圖文網誌版↓ http://bbshara.pixnet.net/blog/post/39217174 (以下含雷) 挪威導演雅妮克傑克森(Jannicke Systad Jacobsen)的作品 《艾瑪好色(Få meg på, f ...

生活的甜蜜(下)(雷)

Poppy avatar
By Poppy
at 2011-11-21T21:09
圖文網誌版↓ http://bbshara.pixnet.net/blog/post/39153594 (以下含雷) 《生活的甜蜜》算是費里尼電影藝術水準 從「優秀」臻於「偉大」之列的重要銜接點, 縱覽他的作品年表,就是從這部片開始風格丕 ...

生活的甜蜜(上)(雷)

James avatar
By James
at 2011-11-21T21:08
圖文網誌版↓ http://bbshara.pixnet.net/blog/post/39153296 (以下含雷) 義大利名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60年的作品 《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 ...

黑色維納斯(雷)

Callum avatar
By Callum
at 2011-11-21T21:05
圖文網誌版: http://bbshara.pixnet.net/blog/post/38884444 (十八歲以下請勿點閱) (以下含重雷) 《黑色維納斯(Vénus noire)》改編自真人真事, 不過在觀影的過程中會很明顯感受到 它的敘事角 ...

發條橘子(下)(雷)

Ula avatar
By Ula
at 2011-11-21T21:04
網誌圖文對照版↓ http://bbshara.pixnet.net/blog/post/38816726 (以下為重雷區) 故事的趣點之四, 來自於監獄教誨師與內政部長之間的爭論。 矯治過後的艾歷克斯被帶到舞台上向高官們 「展示」他的矯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