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說服力的相關報導 - 李安
By Bethany
at 2006-03-09T00:40
at 2006-03-09T00:40
Table of Contents
(再斷線我想砍人了!!斷了三次!!我又不會用暫存檔,嗚~~~)
我大概是瘋了才花四小時翻它,但是很值得,最後幾段真讓我感動~
我趕著翻又能力有限又懶得再磨它,所以少翻跟待修處請各位大大指教,
呼~請享用~
==========================
星期天晚上,好萊塢花了三小時自high於自己的包容和進步。但是提到了最佳影片,好萊
塢沒種的行為馬上使那些漂亮話不值一提了。
在《衝擊效應》大爆冷門擊敗《斷背山》兩天後,大家議論紛紛的是為何如此。恐同嗎?
《衝擊效應》就是一部更棒的電影?是極右派對好萊塢的道德攻勢嚇壞了投票者嗎?或者
就只因為《斷背山》衝太快了?
先來看看事實是什麼。
直到週日晚間奧斯卡前的這段頒獎時節,《斷背山》成為影史上最受推崇的電影。它比先
前的奧斯卡德主《辛德勒的名單》和《鐵達尼號》贏得了更多的最佳影片與導演獎。隨便
提幾個,《斷背山》就在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獎、威尼斯影展、NY Film Critic's
Circle、LA Film Critics、National Board of Review,以及獨立精神製片獎囊括了許多
獎項。
而在同時,《衝擊效應》在主要獎項中,頗吃力才得了SAG、the Chicago Critics award
和Image Award。而且《衝擊效應》贏得the Chicago Critics award最大的理由是因為在
地的芝加哥影評Roger Ebert不遺餘力地推薦。即便在當時,《斷背山》亦是緊追於後的第
二。《衝擊效應》要怎麼在各獎項中與《斷背山》匹敵?大部分是沒辦法的,少數幾次甚
至連提名的邊也沒沾上。事實上,在SAG之前,《衝擊效應》幾乎不值稱為在奧斯卡奪獎的
對手。
在週日晚上衝片的意外勝出前,未曾有過一部電影在贏得作家協會、導演協會,以及製作
人協會的大獎之後,竟然沒有抱回奧斯卡最佳影片。此外,在奧斯卡被提名最多的總是能
贏得這最高榮譽;在過去二十四年間只有四次最佳影片的得主不是被提名最多的影片。今
天《斷背山》是被提名最多的。
伴隨著這些大獎,斷背山也贏得了金球獎,贏得奧斯卡幾乎是勝券在握。只有在1973年那
一回,甚至沒被提名金球獎最佳影片的電影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那部電影是
The Sting,而且它沒被金球提名的理由是因為金球獎單位搞混出錯之故)。
《衝擊效應》沒有被提名金球獎。
就像多數最佳影片的最後贏家,《斷背山》是五部提名影片中最賣座的。它的全球票房已
賺進了一億兩千萬美元,然後《衝擊效應》連它的一半也不如。票房表現往往是影響影藝
學會成員投票的因素之一。
另一個事實是:影藝學會是個保守的機構。這未必是說它在政治或宗教的理念上保守,而
是它的成員是傳統與層級制的信徒。從以往奧斯卡得獎作品的任何面相來看,《斷背山》
怎麼都應該是傑克尼克遜宣讀出來的作品。但既然事實並非如此,《衝擊效應》何以取而
代之必有個令人極為信服的理由。
是因為《衝擊效應》贏得好評的原因嗎?公正地說,《衝擊效應》是部已經推出好一段時
間的片子了,而眾所周知的是奧斯卡(或是至少就記憶所及是如此)向來偏愛年底推出的
作品。有可能是因為衝片先前獲得的好評被配獎的的影藝學會成員確實地細讀過嗎?或許
,一旦他們被提醒起衝片所獲得過的好評,他們就覺得非給它這最佳影片不可吧!
但不可能會是那樣的狀況。再重申一次:《斷背山》很明顯是領先者。Premiere Magazine
和Entertainment Weekly每年都會根據他們所接到的影評來評定當年度電影作品的優劣順
序。《斷背山》獲得了雙重第一。最佳影片提名中的另外三部,包括《晚安,祝好運》、
《柯波帝:冷血告白》以及《慕尼黑》,也在其中名列前十大。而同時,《衝擊效應》在
Premiere被評選為第三十六名、在Entertainment Weekly甚至跌落至五十幾名。有六位評
論者甚至直接說它是一整個糟(註:原文是gave it outright pans,我只查到pan在影評
方面是很糟的意思,但不知道該怎麼翻才傳神),並且說這是部該避開的片子。
怎樣,看來不完全是個媒體寵兒吧?
那意味著,影藝學會投票者為了捨《斷背山》就《衝擊效應》,他們必須忽略斷片是符合
過去七十八年影藝學院審片標準的最佳選擇。並且,他們必須也願意顛覆數十年來的傳統
。讓我們再搞清楚另一件事:此般不顧傳統和層級的情事並非因為防衛機制的改變而發生
。實情並非影藝學會因為新血注入而改變他們陳腐的作風。事實上,就是舊有的防衛機
制為了驅策衝片贏過斷片,而樹立起他們的傳統。
這也不是一個關於斷片與衝片孰優孰劣的討論。藝術是主觀的,而衝片迷的觀點就如同斷
片迷的一般牢不可破。非關主觀的是上述的事實。
剩下的問題是:為何影藝學院捨《斷背山》就《衝擊效應》呢?根據這些事實,答案似乎
只有一個:還是守舊的恐同,或至少是好萊塢害怕被美國中部視為過度寬容同志的恐懼,
那也是另一種恐同的表現。或者,也許是兩者的綜合體。但確定的是任何其他理由都無法
解釋這些事實。
如果理由是恐同,似乎當Tony Curtis說他他毫無觀看斷片的意願以及批評它毫無特出之處
時,顯然也代表了許多投票者的心聲。既然他沒看過,這實在很難了解Curtis先生是依據
什麼做出如此的聲明。但很明顯的是許多影藝學院投票員也沒看出斷片的任何特別之處。
任何有在觀察的人都知道,之於我們這時代裡可說是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之一,這對影藝學
院而言是個表明立場的機會。在這國家的投票箱、法庭、學校以及家庭等地無處不是劍拔
弩張了。週日晚上正提供了好萊塢一個加入聲援的機會。
直到傑克尼克遜真正打開那個信封前,每個人,甚至是賭城的投機份子們,都覺得好萊塢
差不多是準備那麼做了。
但就在最後一秒,奧斯卡的投票群迴避了這件事。或者就像個公開支持黑人候選人的白人
,只在投票亭裡偷偷支持他們的白人對手,影藝學院成員從不打算投給《斷背山》。
有些衝片的支持者會辯駁說影藝學院必須在兩部非常值得肯定的片子中做出選擇,一部是
挑戰種族主義,一部是挑戰恐同,兩者都是奧斯卡在過去忽略的議題。而他們爭辯道,當
這是個困難的抉擇時,最後的決定當然也是公平的。
真是胡說八道。好萊塢早已經肯定過多部挑戰種族主義的電影了:近四十年前的In the He
at of the Night(1967)、1993年的《辛德勒的名單》。其他描述種族主義的電影還包括
:甘地、Driving Miss Daisy和西城故事。荷莉貝瑞贏得影后應算是為奧斯卡種族歧視的
過去畫下最後句點才對。重點並不是在於種族主義已經不再是個值得探討的題材,只是它
沒有開創性了,尤其它並沒有到達足以壓導《斷背山》該贏的種種理由。
事實上,一個同志故事,更應該說一個愛情故事,從未在奧斯卡的競技台上獲得正視。該
死的!從未有一部主流的電影是關於一個同志愛情故事。單看《斷背山》是多麼地具有開
創性,卻輸給《衝擊效應》(一部直到六星期前都還沒什麼人關心的電影)的事實,只突
顯出恐同是影藝學院為何做出如此決定的理由的這個事實。
專業的獎項分析家Tom O'Neil覺得在過去幾個星期,他看見了一件頗不尋常的事在好萊塢
醞釀著。他在《洛城時報》所經營的網站The Envelope上面寫道:「不可思議的怪事正在
奧斯卡評投票員間運作著。《衝擊效應》與《晚安,祝好運》都有其熱情的支持者,他們
一樣表達對其他入圍片的真實熱愛,但是據我從奧斯卡投票員聽來的消息,大部分不投給
《斷背山》的人卻是真的"反《斷背山》"的。」而那可解釋為反同志。
Kenneth Turan,同樣也是來自《洛城時報》,也在《衝擊效應》大爆冷門後的餘波蕩漾發
現了類似的現象。「所以對於那些因《斷背山》而感到困窘,卻希望在照鏡子時覺得自己
像是個好人,是個自由主義者的人,《衝擊效應》提供了絕佳的避風港。」
回想起這些,這很難不為了曾希望《斷背山》勝出這想法感到一丁點的愚蠢。美國真的看
來像是在同志議題上有所轉變。在嘲諷"同志牛仔"電影的玩笑中,有一個是嘲諷那些不肯
看的人。只是進步的速度不如預期
有些人辯駁說好萊塢既然將影帝頒給了菲利普西摩霍夫曼,就絕不可能是反同志的。但是
我要提醒一下湯姆漢克斯曾以《費城》贏得影帝(演一個垂死的同性戀男人),以及
William Hurts以《親吻蜘蛛女》贏得影帝(甚至不能說是同性戀角色,既然William
Hurts的角色表示他想成為女人)。這並不是想否定霍夫曼些什麼,但顯然易見的是好萊塢
,就像美國一樣,當他們在確認同志的刻板印象為衰弱無能、口齒不清、無性慾表徵的情
況下,就覺得接納同志是比較輕鬆容易的了。但是如果是一部關於兩個陽剛男子戀愛的電
影呢?那顯然又是另一回事了。
有些人可能會爭辯,不把奧斯卡頒予霍夫曼的話會招人非議,既然他在奧斯卡前贏遍了所
有獎項的最佳男演員。那奧斯卡獎豈能否定一個明明就是萬夫莫敵的人呢?
但是那樣的想法在票選最佳影片時,仍未阻止影藝學會成員的偏見。
對於怠慢了《斷背山》一事,有一度有種更微妙的解釋。As the presenters made clear
during the telecast, Hollywood is feeling defensive about declining box-office
revenue. (註:這句我實在不太知道怎麼翻成通順的中文,翻到這裡已經覺得好累,所以
就略過,請各位聰明的大大幫補)自從入圍名單於一月宣佈後,好萊塢履履被批評"與美國
主流社會脫節"。事實上,奧斯卡頒獎當天,CNN撥出一則名為"與現實脫節"的新聞報導。
一位記者採訪了一個務農的小鎮,詢問是否有任何人看過,或者會去看《斷背山》。大部
分的答案,當然是一個憤然的"不"字。
好萊塢的成員可能害怕如今百家爭鳴的多樣化娛樂選擇。也許他們對於被視為遠離核心一
事感到不舒服。或也許是兩者的匯集。不管是什麼原因,他們"自救"的方式犧牲的是《斷
背山》以及同志族群。
無庸置疑地,若是《斷背山》勝出,媒體將會大肆報導好萊塢已經與現實脫節了。現在的
情況是好萊塢還沒瘋狂到足以將奧斯卡頒給"那種"電影。對於同志而言,輸或贏都是要遭
受咒罵。
對於這麼多的同志而言,令人失望的是《斷背山》是"屬於我們的"電影。好些年來,關於
我們的呈現,是神氣活現、裝模作樣的刻板印象、病態的殺人狂、或是自殺的失志者。梅
爾吉勃遜甚至在《英雄本色》中將我們扔出塔外。但是有了《斷背山》,終於有人給我們
一部反映我們生活中真實經驗與情感的電影了,即便反應出來的並不是快樂。而我們甚至
曾被引導相信我們的電影已經跨越一切與其他人融合,並且會得到最佳影片的榮耀。
回顧這一切,至少在歷史中的此時此地,可議的是贏得最後的這個獎本身,並不止於是一
個選擇的問題罷了。
一切不會就此打住的。就像民主黨人試圖negotiate the tricky waters of gay rights(
註:感覺應該是有什麼歷史背景,我不清楚美國政治,就不翻了),好萊塢怠慢了《斷背
山》可能也取悅不了任何人。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份子也不像會突然認定好萊塢認同了他們
的價值。而選擇了《衝擊效應》,好萊塢卻是與眾多公正的美國人疏遠了,因為他們知道
他們所見的是逃避推辭。
--
我大概是瘋了才花四小時翻它,但是很值得,最後幾段真讓我感動~
我趕著翻又能力有限又懶得再磨它,所以少翻跟待修處請各位大大指教,
呼~請享用~
==========================
星期天晚上,好萊塢花了三小時自high於自己的包容和進步。但是提到了最佳影片,好萊
塢沒種的行為馬上使那些漂亮話不值一提了。
在《衝擊效應》大爆冷門擊敗《斷背山》兩天後,大家議論紛紛的是為何如此。恐同嗎?
《衝擊效應》就是一部更棒的電影?是極右派對好萊塢的道德攻勢嚇壞了投票者嗎?或者
就只因為《斷背山》衝太快了?
先來看看事實是什麼。
直到週日晚間奧斯卡前的這段頒獎時節,《斷背山》成為影史上最受推崇的電影。它比先
前的奧斯卡德主《辛德勒的名單》和《鐵達尼號》贏得了更多的最佳影片與導演獎。隨便
提幾個,《斷背山》就在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獎、威尼斯影展、NY Film Critic's
Circle、LA Film Critics、National Board of Review,以及獨立精神製片獎囊括了許多
獎項。
而在同時,《衝擊效應》在主要獎項中,頗吃力才得了SAG、the Chicago Critics award
和Image Award。而且《衝擊效應》贏得the Chicago Critics award最大的理由是因為在
地的芝加哥影評Roger Ebert不遺餘力地推薦。即便在當時,《斷背山》亦是緊追於後的第
二。《衝擊效應》要怎麼在各獎項中與《斷背山》匹敵?大部分是沒辦法的,少數幾次甚
至連提名的邊也沒沾上。事實上,在SAG之前,《衝擊效應》幾乎不值稱為在奧斯卡奪獎的
對手。
在週日晚上衝片的意外勝出前,未曾有過一部電影在贏得作家協會、導演協會,以及製作
人協會的大獎之後,竟然沒有抱回奧斯卡最佳影片。此外,在奧斯卡被提名最多的總是能
贏得這最高榮譽;在過去二十四年間只有四次最佳影片的得主不是被提名最多的影片。今
天《斷背山》是被提名最多的。
伴隨著這些大獎,斷背山也贏得了金球獎,贏得奧斯卡幾乎是勝券在握。只有在1973年那
一回,甚至沒被提名金球獎最佳影片的電影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那部電影是
The Sting,而且它沒被金球提名的理由是因為金球獎單位搞混出錯之故)。
《衝擊效應》沒有被提名金球獎。
就像多數最佳影片的最後贏家,《斷背山》是五部提名影片中最賣座的。它的全球票房已
賺進了一億兩千萬美元,然後《衝擊效應》連它的一半也不如。票房表現往往是影響影藝
學會成員投票的因素之一。
另一個事實是:影藝學會是個保守的機構。這未必是說它在政治或宗教的理念上保守,而
是它的成員是傳統與層級制的信徒。從以往奧斯卡得獎作品的任何面相來看,《斷背山》
怎麼都應該是傑克尼克遜宣讀出來的作品。但既然事實並非如此,《衝擊效應》何以取而
代之必有個令人極為信服的理由。
是因為《衝擊效應》贏得好評的原因嗎?公正地說,《衝擊效應》是部已經推出好一段時
間的片子了,而眾所周知的是奧斯卡(或是至少就記憶所及是如此)向來偏愛年底推出的
作品。有可能是因為衝片先前獲得的好評被配獎的的影藝學會成員確實地細讀過嗎?或許
,一旦他們被提醒起衝片所獲得過的好評,他們就覺得非給它這最佳影片不可吧!
但不可能會是那樣的狀況。再重申一次:《斷背山》很明顯是領先者。Premiere Magazine
和Entertainment Weekly每年都會根據他們所接到的影評來評定當年度電影作品的優劣順
序。《斷背山》獲得了雙重第一。最佳影片提名中的另外三部,包括《晚安,祝好運》、
《柯波帝:冷血告白》以及《慕尼黑》,也在其中名列前十大。而同時,《衝擊效應》在
Premiere被評選為第三十六名、在Entertainment Weekly甚至跌落至五十幾名。有六位評
論者甚至直接說它是一整個糟(註:原文是gave it outright pans,我只查到pan在影評
方面是很糟的意思,但不知道該怎麼翻才傳神),並且說這是部該避開的片子。
怎樣,看來不完全是個媒體寵兒吧?
那意味著,影藝學會投票者為了捨《斷背山》就《衝擊效應》,他們必須忽略斷片是符合
過去七十八年影藝學院審片標準的最佳選擇。並且,他們必須也願意顛覆數十年來的傳統
。讓我們再搞清楚另一件事:此般不顧傳統和層級的情事並非因為防衛機制的改變而發生
。實情並非影藝學會因為新血注入而改變他們陳腐的作風。事實上,就是舊有的防衛機
制為了驅策衝片贏過斷片,而樹立起他們的傳統。
這也不是一個關於斷片與衝片孰優孰劣的討論。藝術是主觀的,而衝片迷的觀點就如同斷
片迷的一般牢不可破。非關主觀的是上述的事實。
剩下的問題是:為何影藝學院捨《斷背山》就《衝擊效應》呢?根據這些事實,答案似乎
只有一個:還是守舊的恐同,或至少是好萊塢害怕被美國中部視為過度寬容同志的恐懼,
那也是另一種恐同的表現。或者,也許是兩者的綜合體。但確定的是任何其他理由都無法
解釋這些事實。
如果理由是恐同,似乎當Tony Curtis說他他毫無觀看斷片的意願以及批評它毫無特出之處
時,顯然也代表了許多投票者的心聲。既然他沒看過,這實在很難了解Curtis先生是依據
什麼做出如此的聲明。但很明顯的是許多影藝學院投票員也沒看出斷片的任何特別之處。
任何有在觀察的人都知道,之於我們這時代裡可說是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之一,這對影藝學
院而言是個表明立場的機會。在這國家的投票箱、法庭、學校以及家庭等地無處不是劍拔
弩張了。週日晚上正提供了好萊塢一個加入聲援的機會。
直到傑克尼克遜真正打開那個信封前,每個人,甚至是賭城的投機份子們,都覺得好萊塢
差不多是準備那麼做了。
但就在最後一秒,奧斯卡的投票群迴避了這件事。或者就像個公開支持黑人候選人的白人
,只在投票亭裡偷偷支持他們的白人對手,影藝學院成員從不打算投給《斷背山》。
有些衝片的支持者會辯駁說影藝學院必須在兩部非常值得肯定的片子中做出選擇,一部是
挑戰種族主義,一部是挑戰恐同,兩者都是奧斯卡在過去忽略的議題。而他們爭辯道,當
這是個困難的抉擇時,最後的決定當然也是公平的。
真是胡說八道。好萊塢早已經肯定過多部挑戰種族主義的電影了:近四十年前的In the He
at of the Night(1967)、1993年的《辛德勒的名單》。其他描述種族主義的電影還包括
:甘地、Driving Miss Daisy和西城故事。荷莉貝瑞贏得影后應算是為奧斯卡種族歧視的
過去畫下最後句點才對。重點並不是在於種族主義已經不再是個值得探討的題材,只是它
沒有開創性了,尤其它並沒有到達足以壓導《斷背山》該贏的種種理由。
事實上,一個同志故事,更應該說一個愛情故事,從未在奧斯卡的競技台上獲得正視。該
死的!從未有一部主流的電影是關於一個同志愛情故事。單看《斷背山》是多麼地具有開
創性,卻輸給《衝擊效應》(一部直到六星期前都還沒什麼人關心的電影)的事實,只突
顯出恐同是影藝學院為何做出如此決定的理由的這個事實。
專業的獎項分析家Tom O'Neil覺得在過去幾個星期,他看見了一件頗不尋常的事在好萊塢
醞釀著。他在《洛城時報》所經營的網站The Envelope上面寫道:「不可思議的怪事正在
奧斯卡評投票員間運作著。《衝擊效應》與《晚安,祝好運》都有其熱情的支持者,他們
一樣表達對其他入圍片的真實熱愛,但是據我從奧斯卡投票員聽來的消息,大部分不投給
《斷背山》的人卻是真的"反《斷背山》"的。」而那可解釋為反同志。
Kenneth Turan,同樣也是來自《洛城時報》,也在《衝擊效應》大爆冷門後的餘波蕩漾發
現了類似的現象。「所以對於那些因《斷背山》而感到困窘,卻希望在照鏡子時覺得自己
像是個好人,是個自由主義者的人,《衝擊效應》提供了絕佳的避風港。」
回想起這些,這很難不為了曾希望《斷背山》勝出這想法感到一丁點的愚蠢。美國真的看
來像是在同志議題上有所轉變。在嘲諷"同志牛仔"電影的玩笑中,有一個是嘲諷那些不肯
看的人。只是進步的速度不如預期
有些人辯駁說好萊塢既然將影帝頒給了菲利普西摩霍夫曼,就絕不可能是反同志的。但是
我要提醒一下湯姆漢克斯曾以《費城》贏得影帝(演一個垂死的同性戀男人),以及
William Hurts以《親吻蜘蛛女》贏得影帝(甚至不能說是同性戀角色,既然William
Hurts的角色表示他想成為女人)。這並不是想否定霍夫曼些什麼,但顯然易見的是好萊塢
,就像美國一樣,當他們在確認同志的刻板印象為衰弱無能、口齒不清、無性慾表徵的情
況下,就覺得接納同志是比較輕鬆容易的了。但是如果是一部關於兩個陽剛男子戀愛的電
影呢?那顯然又是另一回事了。
有些人可能會爭辯,不把奧斯卡頒予霍夫曼的話會招人非議,既然他在奧斯卡前贏遍了所
有獎項的最佳男演員。那奧斯卡獎豈能否定一個明明就是萬夫莫敵的人呢?
但是那樣的想法在票選最佳影片時,仍未阻止影藝學會成員的偏見。
對於怠慢了《斷背山》一事,有一度有種更微妙的解釋。As the presenters made clear
during the telecast, Hollywood is feeling defensive about declining box-office
revenue. (註:這句我實在不太知道怎麼翻成通順的中文,翻到這裡已經覺得好累,所以
就略過,請各位聰明的大大幫補)自從入圍名單於一月宣佈後,好萊塢履履被批評"與美國
主流社會脫節"。事實上,奧斯卡頒獎當天,CNN撥出一則名為"與現實脫節"的新聞報導。
一位記者採訪了一個務農的小鎮,詢問是否有任何人看過,或者會去看《斷背山》。大部
分的答案,當然是一個憤然的"不"字。
好萊塢的成員可能害怕如今百家爭鳴的多樣化娛樂選擇。也許他們對於被視為遠離核心一
事感到不舒服。或也許是兩者的匯集。不管是什麼原因,他們"自救"的方式犧牲的是《斷
背山》以及同志族群。
無庸置疑地,若是《斷背山》勝出,媒體將會大肆報導好萊塢已經與現實脫節了。現在的
情況是好萊塢還沒瘋狂到足以將奧斯卡頒給"那種"電影。對於同志而言,輸或贏都是要遭
受咒罵。
對於這麼多的同志而言,令人失望的是《斷背山》是"屬於我們的"電影。好些年來,關於
我們的呈現,是神氣活現、裝模作樣的刻板印象、病態的殺人狂、或是自殺的失志者。梅
爾吉勃遜甚至在《英雄本色》中將我們扔出塔外。但是有了《斷背山》,終於有人給我們
一部反映我們生活中真實經驗與情感的電影了,即便反應出來的並不是快樂。而我們甚至
曾被引導相信我們的電影已經跨越一切與其他人融合,並且會得到最佳影片的榮耀。
回顧這一切,至少在歷史中的此時此地,可議的是贏得最後的這個獎本身,並不止於是一
個選擇的問題罷了。
一切不會就此打住的。就像民主黨人試圖negotiate the tricky waters of gay rights(
註:感覺應該是有什麼歷史背景,我不清楚美國政治,就不翻了),好萊塢怠慢了《斷背
山》可能也取悅不了任何人。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份子也不像會突然認定好萊塢認同了他們
的價值。而選擇了《衝擊效應》,好萊塢卻是與眾多公正的美國人疏遠了,因為他們知道
他們所見的是逃避推辭。
--
Tags:
李安
All Comments
By Donna
at 2006-03-09T02:22
at 2006-03-09T02:22
By Quintina
at 2006-03-13T03:45
at 2006-03-13T03:45
By Wallis
at 2006-03-13T21:02
at 2006-03-13T21:02
By Poppy
at 2006-03-13T22:38
at 2006-03-13T22:38
By Mia
at 2006-03-17T14:32
at 2006-03-17T14:32
By Callum
at 2006-03-20T16:51
at 2006-03-20T16:51
By Daph Bay
at 2006-03-21T22:41
at 2006-03-21T22:41
By Ophelia
at 2006-03-23T01:26
at 2006-03-23T01:26
By Heather
at 2006-03-23T23:36
at 2006-03-23T23:36
By Freda
at 2006-03-27T23:30
at 2006-03-27T23:30
By Caroline
at 2006-04-01T19:29
at 2006-04-01T19:29
By Lucy
at 2006-04-02T20:22
at 2006-04-02T20:22
By Iris
at 2006-04-07T09:59
at 2006-04-07T09:59
By Zenobia
at 2006-04-10T18:28
at 2006-04-10T18:28
By Zenobia
at 2006-04-14T10:35
at 2006-04-14T10:35
By Olive
at 2006-04-18T19:03
at 2006-04-18T19:03
By Andy
at 2006-04-22T11:43
at 2006-04-22T11:43
By Dora
at 2006-04-25T08:52
at 2006-04-25T08:52
By Doris
at 2006-04-25T23:56
at 2006-04-25T23:56
By Belly
at 2006-04-27T19:28
at 2006-04-27T19:28
By Linda
at 2006-04-29T09:07
at 2006-04-29T09:07
By Catherine
at 2006-05-01T15:11
at 2006-05-01T15:11
By Joe
at 2006-05-03T19:34
at 2006-05-03T19:34
By Anonymous
at 2006-05-05T18:48
at 2006-05-05T18:48
By Regina
at 2006-05-10T00:47
at 2006-05-10T00:47
By Andy
at 2006-05-13T15:35
at 2006-05-13T15:35
By Rachel
at 2006-05-17T19:10
at 2006-05-17T19:10
By Megan
at 2006-05-18T10:40
at 2006-05-18T10:40
By Eden
at 2006-05-23T05:59
at 2006-05-23T05:59
By Tracy
at 2006-05-26T09:39
at 2006-05-26T09:39
By Caitlin
at 2006-05-28T01:41
at 2006-05-28T01:41
By Heather
at 2006-05-31T13:06
at 2006-05-31T13:06
By Charlotte
at 2006-06-05T03:33
at 2006-06-05T03:33
By Zenobia
at 2006-06-06T22:14
at 2006-06-06T22:14
By Edward Lewis
at 2006-06-07T02:43
at 2006-06-07T02:43
By Charlotte
at 2006-06-07T06:29
at 2006-06-07T06:29
By Queena
at 2006-06-10T10:56
at 2006-06-10T10:56
By Hardy
at 2006-06-12T17:53
at 2006-06-12T17:53
By Agnes
at 2006-06-14T20:18
at 2006-06-14T20:18
By Connor
at 2006-06-16T19:08
at 2006-06-16T19:08
By Faithe
at 2006-06-20T18:14
at 2006-06-20T18:14
By Faithe
at 2006-06-24T02:29
at 2006-06-24T02:29
By Olive
at 2006-06-28T04:20
at 2006-06-28T04:20
By Edward Lewis
at 2006-07-02T17:23
at 2006-07-02T17:23
By Jack
at 2006-07-04T04:42
at 2006-07-04T04:42
By Hedwig
at 2006-07-08T13:00
at 2006-07-08T13:00
By Isabella
at 2006-07-09T09:02
at 2006-07-09T09:02
By Selena
at 2006-07-12T16:11
at 2006-07-12T16:11
By Isabella
at 2006-07-13T14:31
at 2006-07-13T14:31
By Frederica
at 2006-07-16T21:07
at 2006-07-16T21:07
By Bethany
at 2006-07-17T09:23
at 2006-07-17T09:23
Related Posts
跨越的恐懼與無法跨越的憤怒
By George
at 2006-03-08T02:45
at 2006-03-08T02:45
詩vs.論說文 in Oscars
By Madame
at 2006-03-08T00:48
at 2006-03-08T00:48
哈!哈!李安和我的舊照現竟成了寶
By Iris
at 2006-03-08T00:31
at 2006-03-08T00:31
斷背山奧斯卡之夜的心理測驗
By James
at 2006-03-06T21:49
at 2006-03-06T21:49
[心得] 關於台灣式的曖昧-李安
By Tom
at 2006-03-06T21:10
at 2006-03-06T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