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變形金剛動畫是台灣人設計的!? - 電影
By Dinah
at 2008-06-03T20:24
at 2008-06-03T20:24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Lovetech (第一印象は死体写真)》之銘言:
: ※ 引述《inlo (印羅)》之銘言:
: : 我爸說今天看新聞,有看到新聞採訪一個姓蕭的台灣人
: : 說變形金剛電影版的變形動畫是他設計的,再由美國負責加工
: 不知道原波跟你爸解釋清楚了嗎?
: 我今天在中視看到這個新聞了
: 不是電影版的變形動畫 也不是按電影版畫的fan-art
: 而是2D卡通版的變形動畫
: (可是標題真的會引人誤會是電影版)
: 那個受訪的人說
: "當初變形金鋼迷並不接受他的畫風(?)"之類的話
: 可是我找不到這新聞的文字稿 ^^a
: 有文字稿也許比較好解釋吧
小弟興趣也是拍片,讀的剛好也是3D動畫的科系,我淺談一下吧
舉例來說
變形一片當柯博文第一次從車體變身成為機器人型態這一幕
就單單這個CUT的製作流程為
文字腳本→靜態分鏡→動態分鏡→進3D→後製
光是第一步文字腳本其實就夠團隊吵了,輪胎要怎旋轉,車窗要收到哪
卡通裡沒交代的細節,團隊都要憑空把他生出來,這就是文字腳本要討論的
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腳色設定等等細節都搞定的前提之下
靜態分鏡又稱STORYBOARD,就是把柯博文變身的鏡頭,TIMING等等做詳述之連續畫面
細一點的還要有聲音註明和TIMDCODE
接著把一張一張的圖片串聯在一起,把音效等元素加入進來就可以變成動態分鏡
大家可以看一下史密斯先生的預告片,導演有畫了一小段動態分鏡,還挺酷的XD
http://tw.movie.yahoo.com/videoplayer.html/id=2447&type=movie
接著就是3D動畫公司接手的地方了,首先要把柯博文MODELING出來
印象中看過報導,柯博文身上的物件高達4萬多個(還是兩萬有點忘了)
每個零件都有數百至數萬面,每個面都有獨一無二的貼圖,光這一部份就會累死人
建出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柯博文還只是開頭,動作部門的同仁同一時間也在對"動作"製作
或許MOTION CAPTURE是一個很方便的系統,但是變形一片的動作師有提過
他們就是FRAME BY FRAME慢慢調,MO CAP效果不理想XD
有模有動作之後LIGHTING部門就要開始傷腦筋了
要如何將麥可貝帶回來的膠捲畫面和柯博文的模和動作合成要合的像
就要看LIGHTING部門的功力了
最後RENDER出來的動畫和膠捲影片一同進後製系統做處理,最後才會輸出成品
一個柯博文變身6秒的動畫小片段大概需要經過這些步驟吧
中間消耗的時間和人力更是用百萬千萬美金做單位在計算的
所以一個讓人血脈噴張的的特效背後通常都是由無數動畫師和鈔票堆積出來的
不禁感嘆這些熱血的特效實在把觀眾胃口養太大,若特效水準追不上來就會被嫌XD
這也是麥可貝常常背後被人說閒話的原因之一XD
--
: ※ 引述《inlo (印羅)》之銘言:
: : 我爸說今天看新聞,有看到新聞採訪一個姓蕭的台灣人
: : 說變形金剛電影版的變形動畫是他設計的,再由美國負責加工
: 不知道原波跟你爸解釋清楚了嗎?
: 我今天在中視看到這個新聞了
: 不是電影版的變形動畫 也不是按電影版畫的fan-art
: 而是2D卡通版的變形動畫
: (可是標題真的會引人誤會是電影版)
: 那個受訪的人說
: "當初變形金鋼迷並不接受他的畫風(?)"之類的話
: 可是我找不到這新聞的文字稿 ^^a
: 有文字稿也許比較好解釋吧
小弟興趣也是拍片,讀的剛好也是3D動畫的科系,我淺談一下吧
舉例來說
變形一片當柯博文第一次從車體變身成為機器人型態這一幕
就單單這個CUT的製作流程為
文字腳本→靜態分鏡→動態分鏡→進3D→後製
光是第一步文字腳本其實就夠團隊吵了,輪胎要怎旋轉,車窗要收到哪
卡通裡沒交代的細節,團隊都要憑空把他生出來,這就是文字腳本要討論的
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腳色設定等等細節都搞定的前提之下
靜態分鏡又稱STORYBOARD,就是把柯博文變身的鏡頭,TIMING等等做詳述之連續畫面
細一點的還要有聲音註明和TIMDCODE
接著把一張一張的圖片串聯在一起,把音效等元素加入進來就可以變成動態分鏡
大家可以看一下史密斯先生的預告片,導演有畫了一小段動態分鏡,還挺酷的XD
http://tw.movie.yahoo.com/videoplayer.html/id=2447&type=movie
接著就是3D動畫公司接手的地方了,首先要把柯博文MODELING出來
印象中看過報導,柯博文身上的物件高達4萬多個(還是兩萬有點忘了)
每個零件都有數百至數萬面,每個面都有獨一無二的貼圖,光這一部份就會累死人
建出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柯博文還只是開頭,動作部門的同仁同一時間也在對"動作"製作
或許MOTION CAPTURE是一個很方便的系統,但是變形一片的動作師有提過
他們就是FRAME BY FRAME慢慢調,MO CAP效果不理想XD
有模有動作之後LIGHTING部門就要開始傷腦筋了
要如何將麥可貝帶回來的膠捲畫面和柯博文的模和動作合成要合的像
就要看LIGHTING部門的功力了
最後RENDER出來的動畫和膠捲影片一同進後製系統做處理,最後才會輸出成品
一個柯博文變身6秒的動畫小片段大概需要經過這些步驟吧
中間消耗的時間和人力更是用百萬千萬美金做單位在計算的
所以一個讓人血脈噴張的的特效背後通常都是由無數動畫師和鈔票堆積出來的
不禁感嘆這些熱血的特效實在把觀眾胃口養太大,若特效水準追不上來就會被嫌XD
這也是麥可貝常常背後被人說閒話的原因之一XD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Agatha
at 2008-06-05T21:06
at 2008-06-05T21:06
By Barb Cronin
at 2008-06-08T01:11
at 2008-06-08T01:11
By Kristin
at 2008-06-09T05:32
at 2008-06-09T05:32
By Connor
at 2008-06-09T23:33
at 2008-06-09T23:33
By Gary
at 2008-06-10T11:44
at 2008-06-10T11:44
By Rachel
at 2008-06-14T08:41
at 2008-06-14T08:41
By Michael
at 2008-06-18T13:06
at 2008-06-18T13:06
By Edith
at 2008-06-23T03:39
at 2008-06-23T03:39
By Liam
at 2008-06-24T21:36
at 2008-06-24T21:36
By Queena
at 2008-06-28T09:24
at 2008-06-28T09:24
By Heather
at 2008-07-01T16:14
at 2008-07-01T16:14
Related Posts
兩個《紅氣球》(Le Ballon Rouge)-1956 vs 2007
By Joe
at 2008-06-03T02:23
at 2008-06-03T02:23
超完美搶案??
By Regina
at 2008-06-03T00:55
at 2008-06-03T00:55
《鋼鐵人》的政治聯想
By Bethany
at 2008-06-02T23:29
at 2008-06-02T23:29
幫奈沙馬蘭平反一下
By Zanna
at 2008-06-02T20:11
at 2008-06-02T20:11
《禁忌的遊戲》:上帝沒死,只是不曾存在
By Delia
at 2008-06-02T02:57
at 2008-06-02T02:57